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绵阳涪城区初步实现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种养、一三产业互动格局——
杨关产业带盘活一大片
本报记者 刘 畅

这些天,忙着“数钱”的朱占林总算清闲了一些。“前两天恨不得吃住都在芦笋地里,去年种下的200多亩芦笋,这是第一年采收,产值每亩8000多元,往后10年是盛产期,我们要靠着芦笋奔小康。”绵阳恒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占林打趣道。

2011年,朱占林和他的公司来到绵阳市涪城区关帝镇齐心村,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着近900户农户集中进行芦笋种植。朱占林说,公司计划在3年内种植5000亩芦笋,把关帝镇打造成为西南“芦笋之乡”。

朱占林的芦笋种植基地是涪城区杨关产业带上的一个缩影。在整条产业带上,万亩葡萄基地、千亩香草园、万亩蔬菜基地、千亩藕塘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星罗棋布、各具特色,成为涪城区一张远近闻名的“名片”。

杨关产业带位于涪城区杨家、关帝两个乡镇的阴山河流域,涉及11个行政村,面积28平方公里,是涪城区2012年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点项目。“杨关产业带发展和辐射带动优质蔬菜、花卉林果、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基地面积近20万亩,初步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种养、一三产业互动。”涪城区委农办主任牟满涛说,杨关产业带将建成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城市近郊乡村旅游集聚区的典范。

12月4日,记者来到杨家镇千亩香草园时,薰衣草花期刚过,月见草枝叶仍然繁茂。今年春夏两季,香草园共吸引2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带动旅游收入140余万元。芦笋基地建设则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农民增收达万元以上,成功带动周边乡镇种植业快速发展。

在杨关产业带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涪城区成立了71个农民专合组织、35万户农民参与标准化生产,多个“涪城制造”农产品已经完成商标注册。“在产业带发展以前,这里的农民大春种玉米、水稻,小春种小麦、油菜,每年就指着这点庄稼钱,比现在的日子可差远了。”牟满涛说,2012年杨关产业带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据了解,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整体推进”总体思路,杨关产业带先后整合中央、省、市、区水利、田土改造、道路建设、新村建设等25个项目,整合财政项目资金3亿元,集中推进产业带区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不仅可以节省半小时的路程,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路上跑运输,路宽心也宽。”关帝镇字库村村民余发明口中的“路”指的就是在今年8月31日完工通车的杨(家)关(帝)大道。杨关大道全长6.79公里,路基全宽22米,总投资为5352万元。目前,在产业带区域内,已累计建成各类道路24.6公里,其中产业环线已完成土路基加宽工程17公里,完成水泥路面9.5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靠着不断发展的现代农业,如今的杨关产业带已经形成了产村融合、点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