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传统企业踌躇的已不再是“做不做”,而是“怎样做”,它们已作好了为此撒出大把真金白银的心理准备,为难的却是这些钱究竟该投向何方
如果说去年以前传统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的“互联网焦虑”还停留在1.0版本,那么今天这种“焦虑”已经升级到2.0版本。从过去的水火不容到今天的意图“分一杯羹”,焦虑的内容与方向的“骤然一变”,让传统企业不得不考虑更多问题,为它们在转型升级后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
在“互联网焦虑”的1.0版本中,生产制造企业考虑的是网上的低价货品会如何冲击线下市场,分销商“借网串货”等问题,而零售企业担心的则是成为消费者的“查询台”与“试衣间”。究其根本,其实都是担忧原有的经营销售方式会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冲击,直接影响利润,应对方法也多半是围追堵截,“禁”字当头,恨不得“防火防盗防网购”。
但互联网作为新兴销售渠道已势不可挡。电子商务勾勒出下一代消费者的全新面貌,对未来消费模式变化的指向性意义也显露无疑。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焦虑”也相应“升级”:在新版本中,令传统企业踌躇的已不再是“做不做”,而是“怎样做”,它们已作好了为此撒出大把真金白银的心理准备,为难的却是这些钱究竟该投向何方,才能让它们真正成为互联网大潮中的“弄潮儿”,而非狼狈的“落汤鸡”。
在生产端,能够看到的变化是大品牌的C2B(反向定制)、预购和小微企业的个人定制这些后工业化时代的先进生产方式,正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日渐兴盛。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在供应链整体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因此而变得更加灵活,而这些则依然要依靠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即对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深入改造。从目前网购所占比例来说,这样的投入很有可能让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入不敷出”。
在销售端,难题则在于对整个销售模式的改造。尽管从苏宁、国美到银泰百货、上品折扣,不同类型的零售企业从支付方式到营销推广都在尝试与互联网接轨,但转型中依然荆棘密布,一方面,网购消费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要求,传统企业在即时反馈、配货速度、配送体验等方面也必须迅速摆脱其在线下经营时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对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加以了解。另一方面,目前对消费者能产生吸引力的最主要因素依然是价格,零售企业希望由此建立起的黏性还相当稀薄,只能靠不断的“出血”来赔本赚吆喝,用线下的利润补贴线上,这并非长久之计。
在移动互联网端,像微信、微博、支付宝钱包这样的超级入口也在向传统企业频送“秋波”,移动互联网巨头们希望传统企业能够在这些“超级入口”中创造出新商业模式,但对于它们来说,目前确保“超级入口”的用户体验和可控性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向传统企业开放的数据接口和权限始终有限,而传统企业本身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本来就远逊于传统互联网,如何在营销的方式和力度上真正与移动互联网巨头们意见统一,依然是未知数。
透视这些茫然和焦虑,其背后体现出的,是传统企业未雨绸缪、多方尝试的坚定决心,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焦虑”的存在也并非坏事。有句歌词说的好,“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进军的路径也同样如此。随着技术演进和网购消费者的成熟,对于每个传统企业来说,它们面对的形势日新月异,最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尝试中吸取经验,确定方向,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打开通往互联网的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