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
图为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左二)等专家在重庆市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调研。
本报记者 张小影摄
图为深化改革与区域发展座谈会现场。 丁 磊摄

深化改革与区域发展座谈会召开

本报重庆12月2日电 记者吴陆牧 冉瑞成报道:今天,经济日报与重庆日报联合在重庆召开深化改革与区域发展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区域城乡统筹机制、推进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会前,媒体和专家学者一起走基层,深入重庆有关区县乡进行了调研。

与会专家认为,重庆作为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作了不少探索,从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建设两江新区,从确定“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到科学规划布局五大功能区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配套措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我国全面深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与会专家重点围绕重庆布局五大主体功能区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既要抓“近”,立足当前解决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又要重“远”,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重庆进一步优化和明确区域、城乡功能布局定位,不仅具有理论支撑更具有实践基础。下一步,要在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共识的基础上,加快细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好配套的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和各种专业规划,尽快制定完善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资源环境约束等政策;加快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正确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使人口、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合理配置,最大程度释放各功能区发展活力;坚持把解决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完善制度安排相结合,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与会专家还充分肯定经济日报搭建平台,为地方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做法,希望今后多做整合资源、聚才汇智的工作,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

政策资金应向边远区域倾斜

重庆科学规划五大功能区,适合当地的自然特色和区域条件,是实现张开重庆腾飞翅膀的重要战略大思维。

重庆的农村人口和山区面积比例比较高,城乡差距客观存在,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规划和调控,核心区域与远郊区域的发展差距还将越来越大。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远离都市核心的大山区有些地方还相当贫困。由于重庆各区域之间差距比较大,都害怕自己“落伍”,都希望加速发展,可能就会影响到五大功能区错位发展规划战略的实施。

因此,重庆在建设功能区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很好地进行规划,包括加快建立补偿机制等。要特别关心边远区域的发展,不断为他们提供支持,反哺他们;而不是将资金过多地集中在有利于提升发展速度的地方,要让各个区域都能享受到发展资金,防止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出现。 文/本报记者 贺浪莎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禹:

发展与改革不可偏废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在搞功能区域划分,但总的看,在小区域取得成效的比较多,在一个几千万人的省级区域里提出具体部署并付诸实践的还不多。重庆主动进取,主动作为,有利于释放改革的红利。

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有4点要重视:

第一,一切改革创新的努力都是为了发展。必须考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在此目标下推进改革。主体功能区建设首先要让落后地区的经济保持合理较快的增长,让民生得到尽快改善。

第二,恰到好处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改革探索,不仅要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政府也要在政策制定、官员的绩效考核、财政的转移支付等方面作好政策安排。

第三,以新型城镇化的标准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要素平等置换的前提之下,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好处。

第四,坚持实事求是、埋头苦干、从长计议。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成效不可能马上看到,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具体难题,需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让好的政策落实到位,产生实效。文/本报记者 朱 磊

在约束与激励中寻求平衡

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中的许多内容,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要求,既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又考虑得比较周全。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导向不同,改革的突破口、方式和选择都会发生差异。五大功能区战略从重庆实际特别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出发,立足于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第二,不教条。重庆具有不发达地区的特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特点出发,加大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度的不同考核,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勇于做减法。重庆明确提出在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生态发展区域内把人口减少到资源承载能力的下限,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改革精神的举措。

第四,留足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五大功能区总体规划由政府实施并指导,但推进过程动态调整,同时保留试错机制,让市场来发挥决定性作用。

当然,从战略规划到真正转化为实际还有很大距离,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地方政府要有足够的经济理性,平衡好约束和激励机制,既不能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又不能放松对市场的监管力度。现在,土地制度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配置之间冲突最大的一个领域,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因土地管制所导致的荒唐举动。怎样协调好这对冲突和矛盾,重庆已经作了很多探索,希望重庆能在土地利用、土地流转方面有更多的创造,为全国的改革提供经验。 文/本报记者 朱 磊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

提升改革效益 实现共进崛起

重庆提出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如果没有省一级层面的推动,是无法真正落地的。五大功能区的规划与设计不仅体现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结合,也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三个没有变”是重庆市情的基本特征,首要任务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必须把发展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建设中心城市必须与老百姓的福祉结合起来。

提3点建议:一要借力新技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带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人往往跟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走,如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能使城乡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可以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许多难题。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对城镇化的影响;二要加大研究人口分布对五大功能区建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三要树立“共进崛起”的思想和理念。重庆与成都同为西部重要城市,可以协手打造“成渝都市圈”,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特别是尽快布局快捷的交通设施,完成通用航空产业的战略布局,与湖南、湖北、陕西、贵州等周边省份共同打造中国最佳旅游休闲之地,探索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文/本报记者 朱 磊

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何伟:

立足实际创新生态涵养模式

由万州、开县等11个区县组成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面积大、人口多,环境保护任务重,发展压力大。要从实际出发,创新生态涵养模式。

首先,构筑生态屏障,夯实涵养基础。一方面推进深山原始生态系统,浅山农村生态系统,城镇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启动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源及流域的治理,修复水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培育涵养产业。鼓励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向生态涵养区转移。

其次,注重搬迁实效,实现涵养扶贫。结合五大功能区的建设,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安置区,真正实现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转变。同时,有效整合独具三峡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高峡平湖三大资源,努力建成全国有名的生态涵养旅游区,寻找带动人民就业的支柱产业。

第三,创新补偿机制,评估涵养绩效。除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外,还应该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机制,让干部群众从生态涵养中获益。 文/本报记者 吴陆牧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

理论支撑明确 定位还须清晰

重庆在4个直辖市里人口最多、地盘最大、辖区最多。规划五大功能区的建设,不仅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符合重庆实际。

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提出,有多种理论可以支持。如增长极理论、累计过程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新增长理论等,但最重要的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

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重庆的干部群众发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地位,提高本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的质量水平,实现经济社会部门与部门、社会与市场,以及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下一阶段,推进五大功能区的建设,重庆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站在全国发展和我国在全球的定位角度,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建设五大功能区的发展战略;

二是要从资源禀赋和改革开放红利综合收益角度进一步明确五大功能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五大功能区的核心功能及其主要支撑,细化和提炼出非常清晰的概念;

三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产业集群上下大功夫,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包括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四是抓紧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框架细化制度安排,完善具体措施。 文/本报记者 朱 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应三方面考量“统筹”水平

重庆提出建设五大功能区,是对不同地区进行错位发展提供分类指导,非常必要也可行,与三中全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重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业人口占比很高,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所谓“统筹”,有3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一是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二是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畅捷的交通可以把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农民把农产品卖到城市致富,也有利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三是要加快完善平衡城乡发展的补偿、反哺等机制,比如三中全会提出的资源有偿使用、排放权交易,以及编制负债表、责任终身追究等,重庆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

文/本报记者 贺浪莎

重庆市社科院副院长张波:

区域发展转型的有益探索

重庆五大功能区规划有3个特点:体现了重视发展的重要性,保障各地区平等的发展权;承认发展的差异性,保障各地区发展的多样性;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保障发展成果各地区共享。

这个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有益探索。转型通过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区域资源占有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转变得以实现。

这“三个关系”的转变将促进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新的面貌:

一是各个区域由竞争走向共赢;

二是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

三是政府由过去管得多到现在管得比较少、管得比较好。

这种转变将有利于通过分工提高区域协调性,有利于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和效率,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本报记者 贺浪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