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援建高原的“模范夫妻”
李景

3年前,玉树地震、同胞受灾,安宁的小城,满目断壁残垣。

3年后,援建落幕、百姓安居,无数援建人,重铸了玉树的新生。

施工现场满身尘土,却散发着劳动之光;一年四季、两套工作服,却透着工人之美。

在这支队伍中,有这样两位工人,他们来自中国电建集团玉树重建现场指挥部的第一工区。男的叫康明,女的叫张玉娟。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夫妻颉颃;他们共同进退,携手为灾区重建家园。玉树不仅让这对“模范夫妻”加深了感情,更让他们经历了无数严峻的考验。

在一起

两个人只要能在一起,再苦也心甘

夫妻俩自打坐同桌开始,就感情深厚、形影不离。从甘肃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一起进入中国水电搞技术、做工程。分配到水电四局后,他俩又先后在黄河万家寨、长江三峡、黄河拉西瓦进行水利施工。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当时,已是技术骨干的康明接到去玉树“建学校、盖民房”的救灾任务,便积极报名援建。7月10日,当康明登上百废待兴的玉树高原,面对一片废墟和无助的灾民,他握紧双拳,决心和援建大军一起重建家园。自此,便一头扎进了抗震房屋的建设之中。

丈夫到达玉树的第九天,张玉娟就请缨调岗,从黄河畔赶到了丈夫身边。

“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是希望我俩好好在一块。”问起追随丈夫的奔波辛苦,张玉娟几乎脱口而出。“其实当初面对玉树4200米的海拔和艰苦的条件,不少同事都害怕援建任务落到自己头上,但我和康明从毕业就没分开过,他到哪我就到哪,而且康明的身体不好,我必须过来照顾他。”

为了支持丈夫,妻子决定放弃老本行改做经营,“还是因为家庭的考虑,毕竟改做经营,能让我俩分配在同一个项目上嘛。”张玉娟说完有点不好意思。

“但刚到玉树,比新工作更难适应的是高原反应。好几次缺氧,我的脑袋都疼得像要爆炸一样。”妻子话音刚落,康明就在一旁补充起来,“这儿不仅缺氧,夏天紫外线还强呢。工地上的人,脸都会被晒得像裂开的土豆一样,皮会一层层地掉,摘了墨镜和头盔,脑门儿和眼圈附近会留下一圈白印。”康明半开玩笑地边说边在脸上比划着,“这地方刚来的时候还行,到了第二年会感冒,第三年就经常感冒,如今不打针输液都扛不住了。唉,我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记者在玉树采访的几天也深有体会:头疼缺氧、胸闷气短,几日经历况且如此,常年驻守的工人们更是不易。

“看来玉树的确折磨人啊,瞧你现在晒得这么黑,以后别说是我同学,你可比我老多了。”前些时,同学的一句玩笑,成了夫妻间打趣的话柄,“来玉树前,我的皮肤还挺好、挺白的,但现在康明都笑话我,说这几年我变得比退休的人都老了。”

虽然是玩笑话,但看得出妻子并不后悔追随丈夫上高原。对她来说,除了援建的光荣和责任,两个人只要能在一起,再苦也心甘。

有默契

看着一幢幢藏式新居拔地而起,夫妻俩觉得很值

“我俩的工作算是量价结合吧,康明搞技术、施工、方案、验收,我做的是工程预算和报价,正好他能给我提供数据和方案。”张玉娟讲解着两口子工作上的联系。

“那会儿初来乍到,对藏式建筑风格一点儿也不懂,什么帮安、干戈、格桑、东玛……听都没听过。到这来都是边学边干的。”两口子平时一有空就钻研,藏式建筑的门道着实让两口子摸索了一阵。

谈起工作心得,两人分别翻出了日记。默契的是,3年来都各记了8个大本,加起来足有2尺高。而康明不仅仅记录自己的工作,有一次,他还把妻子工作中的问题写进了自己的日记。“是啊是啊,有时候他还在那本上给我提意见呢。”张玉娟笑着说。

如果要问工地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康明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跟业主打交道最难。”

因为建房之前就已确定了住户,因此虽然盖了几百个民房,实际面对的却是上千个业主。

“出于尊重藏式的习俗,这儿的房屋并不进行统一规划,在面积固定的条件下,户型根据每个业主的意见单独设计,所以施工中每个业主都有自己的想法,特别难办。”康明对此颇感棘手。

对此,康明不禁感慨,“以前干水利工程只要懂专业就行,现在盖房子还要会跟人沟通。”而张玉娟对老公的苦恼也深有感触,“我们不懂藏语,很多时候解释不清的,还得想尽各种办法协调,真是头都大了。”

好在有付出就有回报,在不断的沟通协调中,下西同镇的民房一幢幢拔地而起,老乡们也可以住进坚固的民房了。

“房子建的还真是好!”管委会的白玛对这些民房赞不绝口。供电所的仁青才人在一次闲谈中也告诉夫妻俩,“刚才去山坡上架电线,俯瞰玉树的时候真是大吃一惊,咱这房子建的可真漂亮啊。”还有位更热情的老乡,一定要送只藏獒表示感谢,康明赶忙婉拒了。

除了民房以外,康巴风情街、红卫滨水休闲区、第三完全小学、第二民族中学等康明夫妻主管的项目,都为当地的教育、商业提供了高品质的房屋。看到这些,夫妻俩觉得很值得。

盼团圆

虽然工作繁忙辛苦,小两口偶尔也会擦出感动的瞬间

来到康明12平方米的工区住处,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办公室。“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基本是混在一块的,因为随时都有工作,所以把住处和办公搁在一起也方便。”康明说。

由于手上同时负责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布置工作和总结汇报,另外还要现场盯施工,因而加班到深夜、凌晨都是家常便饭。虽然工作繁忙辛苦,无暇顾及生活,但这小两口偶尔也会擦出感动的瞬间。

“我平时爱吃水果,有一次无意念叨了两句想吃水果,结果当天回来就发现桌上摆满了苹果和梨,一下子就觉得特别幸福。”说起这段经历,张玉娟一直很感动。

而康明的幸福则更加简单,“我不是经常在工地吗,老婆每天都会往工地上打‘查岗’电话,每天一问‘你啥时候回来?’就这一句,听了我就很满足了。”

但谈起遗憾,康明沉默了一下,“没法照顾女儿,是我俩面临的最大问题。”说起留在老家甘肃的女儿康舒月,夫妻俩满心愧疚。

“去年暑假,孩子来玉树住了10多天,我们工作太忙也没陪她玩,她临走时说,再也不想来这了。”张玉娟只能苦笑。

“孩子13岁了,有自己的心事和想法,需要和她多交流。虽然现在援建结束了,但清算工作还有很多资料要整理,我还得在这留些日子。”张玉娟无奈地说。

一次,女儿在电话里对妈妈说,“这几天我特别不开心,我也不愿意和姥姥姥爷说,实在闷得无聊了,我就一个人去大街上转悠,一直转到很晚,就是不想回家。”

一想起那次通话,张玉娟的心就揪在了一起,“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去陪孩子,12月初一定回去!”

如今,玉树援建工程圆满落幕了。希望这对援建夫妻早日完成善后工作,好好回家睡个踏实觉,看看老人,陪陪孩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