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昌“探月港”——
“嫦娥”落月的坚实支撑

我国探月工程的启动,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中国航天的“探月港”。2013年10月,我国对外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底择机发射。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落”的关键之战,它将携带我国第一辆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技术创新,首次实现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

如今,嫦娥三号登月在即,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获悉,今年以来,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系统针对嫦娥三号任务特点,从组织指挥、人员定岗、设备设施、试验文书等方面入手,通过多项技术突破,极大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为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奔月奠定坚实技术支撑。

——完成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先后建成了远距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测控指挥监视可视化系统、通信设备集中网管系统、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完成了包括改造光学仪器、测控设备更新换代、严密组织特燃特气筹措等在内的技术改进达上百项。

——实施发射塔架可靠性增长。对承担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二号发射塔架进行状态转换复查、检修维护、例行试验、加注供气系统等适应性改造;三号发射塔架改造明年年底完成,将由单一发射长三甲火箭拓展为多型号火箭,发射场具备年执行15次任务能力。

——建立气象预报精细化系统。针对西昌地区高空风和寒潮降温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对40年来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对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进行精确预测,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施场区精细化预报,把数值预报从5公里范围缩短到3公里,气温预报误差不超过1摄氏度,极大提高了预报精细化程度,为“零窗口”发射提供技术支持。

——优化组织指挥和任务流程。针对12月份只有3天发射窗口,每天的发射窗口仅有1至4分钟,完善各类方案预案,研制不同窗口使用的软件版本,细化发射场3大系统11个分系统具体职责,逐时段明确各系统状态、指挥口令、测试操作要求,执行航天发射时间由2个月缩短为21天,两次任务状态转换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5天。

——创新任务管理模式。引入六西格玛管理、7S现场管理活动和QC小组活动,形成涵盖任务管理、人员场所管理、技术安全管理、装备维护管理等主要领域、体制健全的现代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精细化管理向基层、向末端、向岗位落实。

——严格质量过程管控。瞄准计划质量双赢、效率效益双高、过程结果双圆满,采取状态确认、表格管理、视频留样的方法,加强任务关键过程、重要环节、核心软件和设备管控,确保人员不带思想问题上岗,设备不带隐患参试,产品不带故障上天。

——大幅提升试验指挥智能化程度。通过远程监控、数据融合、高清显示等先进技术,构建全域覆盖、高速宽带、业务综合的一体化试验信息系统,大力提高试验设备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和综合集成,实现设备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可视化水平。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唯一使用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发射高轨卫星的发射场,先后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最多4次发射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0颗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从产品应用到核心科研成果自主研发七大跃升,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国际商务卫星、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北斗导航卫星、月球探测器、中继测控卫星,首次承担整星整箭出口发射任务,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发射场、第一次成功组织低温燃料泄出并再次实施加注发射等多个第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