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月人物
在山沟沟里仰望星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英模人物群像速写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大凉山,此处以山高沟深闻名,赶羊沟、杨家沟……沟沟偏僻,发射场就建在这些深山老沟里,距西昌市有60多公里的路程,所以科研人员自称为“沟里人”,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正是在这些不为外界所知的深山沟里,西昌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传承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西昌航天精神,创造出一个个航天奇迹,涌现出一批批英模人物。

专家: 填国内空白,创世界一流

车著明是中心测控数据处理专家,先后66次为火箭发射“诊脉”,被誉为火箭飞行轨迹的“解密者”。由他主持研制的火箭飞行数据快速处理系统等大型实战软件,结束了中心没有自己遥测数据事后处理系统的历史,填补了国内航天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将我国航天发射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有了车著明这样的领军人才,中心没有不敢编的软件,没有不敢测的项目。这些年来,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一家公司在10年前就给出了40万的年薪,那时候,他的年薪不足4万。然而,车著明心怀航天人的奉献和坚守,坚定地选择了航天事业。

在嫦娥三号任务中,西昌发测站地面站站长俞少行负责发射场测发地面勤务保障抓总工作,涉及16个分系统、90多个岗位、2000多台设备维护,工作协调面很宽,需要保障的项目非常多,他带领岗位人员用一流的工作标准,确保地面设备精准可靠,各项保障快速高效。

卫星观测站总工程师左万里,针对嫦娥三号任务中即将退役的光学设备受天气条件影响大,信号跟踪准确率只有25%的实际,由他牵头研发了“图像融合”项目,大幅提高该设备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执行任务的能力。

在中心,还有一批活跃在航天发射前沿阵地的女科技工作者。记者采访了被誉为发射场“最美五姐妹”中的代表人物赵梅,同时她也是此次任务安全控制岗位“三人决策小组”的成员。

“安控岗位就是准确判断火箭飞行状态,一旦出现无法挽回的异常状况时,安控人员在充分了解设备性能,熟练把握遥外测数据特性的基础上,现场根据来自火箭电压、温度等1000多个参数变化,快速准确地作出是否引爆火箭的决策,尽最大努力保护地面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安全,既不能错炸,又不能漏炸,更不能误炸。”赵梅说。

赵梅从2004年开始,已经45次圆满完成卫星发射安全控制任务。同时,她还是国家载人空间站工程测控通信论证专家组为数不多的女性成员。在发射场,像赵梅这样的女科技专家还有很多,她们荣誉嘉奖等身,巾帼不让须眉,一次次护送火箭腾飞、卫星升起,成为了航天事业广阔舞台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技工: 万人一杆枪,刀尖上跳舞

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除了科技专家,还有很多岗位操作手默默无闻地为航天事业作贡献。

经过80多次卫星发射实战任务的锻炼,中心各系统操作手练就了很多绝活:在测试大厅里,航吊操作手可以从13米高空把一支铅笔准确插入啤酒瓶口;拉卫星的特装车司机在车上竖直垒起6个易拉罐瓶,行进数公里罐身纹丝不动;火箭加注,面对100多个形状相同的阀门,操作手们蒙上眼睛也能一次到位。

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加注操作手群体被誉为“英雄五壮士”,他们从事火箭燃料加注工作20多年,常年近距离接触易燃、易爆的特殊燃料,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人人都有传奇故事。

据介绍,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前八小时,开始加注液氢和液氧,加入后所有程序将不可逆转,此项工作一直到发射前负4分半钟才能完成,对加注精度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任务中止。

被誉为“孤胆英雄”的刘哲理从事火箭推进剂加注工作26年来,参加了79次航天发射任务,创造了短时间内泄出推进剂,更换加注活门并成功组织二次加注的航天奇迹。加注专家曹兵,在30余份设备改造方案、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经他改进的施工方法、技术为发射场建设节约资金30多万元。

中心修理所电焊工李建文,从初中生成长为一名高级焊工。他用过的焊条超过30万根,超过10吨,连接起来有一百多公里。27年来,他参加了70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参与过数十次靶场工程建设,却因发射当天要参加任务护线,从没到现场看过一次发射。

通信李三保,是一名一心扑在通信线路维护岗位上的老操作手,24年来一直扎根山沟,带领维护分队巡线2万多公里,相当于两次“长征”的距离。嫦娥三号任务中,他和同事每周都对主干光缆巡检维护,两个月里就把发射场外60多公里的路走了数十遍,多次排除通信线路隐患。

团队: 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份统计数据:中心长期奋战在任务一线的已婚工作人员,两地分居的比例高达80%;为全力备战嫦娥三号任务,科研人员无数个双休日变成工作日,宝贵的黄金周变成工作周;先后有20余人推迟婚假,130余人放弃休假,260余人带病坚持工作,没有一人叫苦叫累,一有任务大家都争着往前冲。

在这支队伍中,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初来中心时风华正茂,如今已两鬓斑白;有的常年一两人住在大山深处的小点号,每天与青山流水为伴。

西昌航天人在用青春、智慧乃至生命铸就西昌航天精神的同时,培养了一支能够解决重大问题、有重大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技专家队伍,一支专业技术过硬、一专多能的操作手队伍,一支精通发射试验指挥、能驾驭复杂局面的指挥员队伍,一支紧跟现代后勤管理发展步伐、应急处突能力强的勤务保障队伍。

如今,中心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他们因航天事业绽放光彩,祖国和人民因他们无比自豪骄傲。年轻的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积蓄强大力量,朝着更高、更远的深空进发。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佘惠敏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