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今日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市场手段撬动节能减排
林火灿

在各方期待中,京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张了。从公布的信息看,京沪碳交易市场首期参与企业的数量规模并不大,前者约有490家,后者只有191家。

作为一种机制性的探索和实践,参与企业数量、交易资金规模等因素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不过,一个现象却值得关注和深思。在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筹备阶段,本来有5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但到最后一刻,却有70多家企业选择了退出。

企业选择退出碳交易市场,借口可以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反映出企业面对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这一问题时,明显缺乏相应的准备。

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节能减排理念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但在实践层面,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多地依赖“有形的手”的指挥和干预。这种监管方式虽然直接,但也容易带来“权力寻租”问题:一些企业完成不了减排任务,为了避开行政处罚,只能进行“政府公关”,极力给自己争取更多减排指标。如此一来,节能减排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碳排放权交易的体系框架下,第三方机构将根据参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实际,进行初始排放配额测算和分配,企业的排放配额使用情况将在交易平台上公开,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也将实现透明化操作。换言之,在市场机制的“放大镜”下,企业再想弄虚作假就没那么容易了。

企业在应对市场化减排杠杆的过程中感到“心里没底”,一方面源于对市场规则不熟悉的恐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市场机制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压力,更证明了用市场化手段撬动节能减排的方向是正确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节能减排工作更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让无法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让出色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建立推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手段并不局限于碳排放权交易。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使价格杠杆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只有多运用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多依靠公平透明的市场化机制,才能让节能减排成为自觉行动,让试图在减排中“钻空子”的市场主体无机可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