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有很多种类,这是价值最高的蓝鳍金枪鱼,在日本最高的拍卖价达上千万元一条。”在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临海的办公楼里,董事长刘春会指着墙上金枪鱼的挂图,向记者介绍说,“金枪鱼从离水到宰杀、清理干净,必须在三分钟之内进入零下60摄氏度的冷库,这样鱼死了,但细胞是活的,而且运输过程必须都在零下60摄氏度的冷链状态下。我们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所以才敢跨洋捕捞。”
听着刘春会的介绍,谁会想到鲁海丰初创时只是一家本地海产品小作坊。记者采访中发现,现在每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达5万多吨、年出口产品3万吨的鲁海丰,能从本土小加工,成长为跨洋大水产集团,关键是能及时进行产业升级。
鲁海丰是1990年创建的,当时主要是在青岛海边收购渔民捕捞的海产品,简单加工后出口到日本市场。“我们给渔民赊账,等钱转回来了,再还给渔民。”刘春会说。
通过这样的方式,到1995年时,鲁海丰每年的出口量能达到几千吨,但渐渐刘春会发现这种卖原料的方式只能赚个辛苦钱,于是,他便有了通过深加工改变附加值低的想法。当时,正值国家放开进出口经营权,刘春会便主动找到日本客商联系深加工业务,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深加工基地。“以鳗鱼为例,卖原料每吨能卖2万至3万元人民币,深加工的熟鳗鱼,2吨生的能加工出1吨熟的,在日本卖3万美元一吨,这中间的价差是很大的。”
通过深加工,鲁海丰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职工达到了上千人。到2000年左右,随着当地资源越来越少,刘春会又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他发现做金枪鱼的来料加工,是一个好业务。日本是消费金枪鱼的大国,市场上的金枪鱼大多是从台湾购买,回日本加工,但因人工成本高,加工费用不菲,如果从台湾运到大陆加工,再出口到日本,可大大降低加工费用。但加工金枪鱼必须配备摄氏零下60度的冷库,而当时深冷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通过多方运筹,鲁海丰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引进了国外的深冷技术,建起了800吨容量的零下60度冷库,并拿到了加工金枪鱼的业务。现在鲁海丰的冷库总容量已达到15万吨,其中超低温冷库容量达3000吨,每年加工金枪鱼数千吨。
通过多年与国际水产品企业的接触,刘春会发现金枪鱼及其他高价值的水产品,之所以价值高,一方面因为本身资源紧缺,更重要的是被国际水产品巨头垄断。以金枪鱼为例,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就基本确定了捕捞船只的配额,他们掌握着高端水产品价格的话语权。
怎么才能占领这块资源高地?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探索,一个在青岛建设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及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的计划,在刘春会脑中逐渐成形。“这个项目囊括了整个渔业产业链:从建造远洋渔轮、修船、远洋捕捞、港口、大型冷库、冷链物流、油料补给、水产品加工到罐头加工、鱼油提炼、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渔业废料加工成饲料乃至海鲜一条街等餐饮业,都将在这里集聚。”刘春会说。
2012年,这个计划投资101.7亿元的项目,在青岛董家口港立项,基地将在2015年实现深海鱼类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150亿元,税收23亿元。记者在董家口港项目现场看到,目前修造船基地、码头和冷库项目,已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