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
“我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团队”
本报记者 佘惠敏

“我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团队,他们都各有所长。”1965年出生于江苏江都的周忠和院士,主要从事古鸟类以及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对两个话题谈兴甚浓,一个是他的专业,一个是他的同事。

周忠和对每位同事的成果都如数家珍:汪筱林是翼龙与古环境研究专家,研究发现了世界首枚翼龙的胚胎;张福成从事恐龙、鸟类古组织学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研究出恐龙羽毛的颜色;王元青从事早期哺乳类研究;李淳研究古海洋爬行动物,发现龟类最早的祖先半甲齿龟……

这些同事大多是10多年前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团队的成员,与周忠和的年龄相仿。1999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仅用4年就完成学业、获得古鸟类学博士学位的周忠和,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发展。他用经费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后来又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重点对热河生物群进行研究。后来团队成员成长起来,各人又组了自己的小团队,但大团队还在。

“一个团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靠自己做不了太多的事。”周忠和表示,热河生物学包含多种门类化石以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性质相互交叉,既需要各有所长,也需要团队合作,特别是野外工作不仅需要研究人员,还要有技术人员的帮助。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的研究方向不同,各有特点,各有收获。

“古生物学界有个说法——‘在恐龙的阴影下’,是指很多地方对恐龙的研究太热了,掩盖了其他门类古生物研究的光芒。”曾做过周忠和博士生的古脊椎所研究员李淳说,“但我们这里不一样,各个门类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种百花齐放的氛围,跟周所长是分不开的。”

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多次入选美国《发现》杂志年度百条科学新闻、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等,在谈论近年来世界古生物学科研成果时,中科院古脊椎所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单位。早在2001年,美国《科学》杂志就曾用11页专题介绍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成就,认为“中国辽西多种古鸟类和带毛恐龙石的发掘,可能有助于结束古生物学界由来已久的鸟类是否从恐龙演化而来的争论”。2009年,《自然》高级编辑也曾撰文称,“中国拥有最好的古生物学家,最好的化石。”

对周忠和来说,在研究所里营造出这种百花齐放的宽松学术氛围,与学术研究一样有成就感。在他看来,“要大家水平提高,就要给大家一定自由度。”

对于入选“万人计划”之后将获得的“科学家工作室”的研究计划,周忠和有一个极富雄心的学术设想。

“我们将研究3大方向。一是古生代早期脊椎动物的演化。二是对中生代脊椎动物类群研究。三是研究灵长类演化以及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把这三部分结合在一起,就能勾画出一个更加清晰的脊椎动物的总体演化图谱,揭示从鱼类到人类各个重要演化环节和过程,帮助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的问题。我们还将通过工作室的建设,搭建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学术团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