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江苏省东海县农业开发项目区10多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图为农民正在采摘“苏字号”药用白菊花。 张正友摄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近日,一些基层读者以各自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他们表示,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三中全会描述的改革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江苏沭阳县东小店乡赵登亚——

偏僻乡村走上致富路

改革开放35年来,对于我们东小店乡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走上了致富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东小店乡由于土地多是盐碱滩,改革开放前,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全乡人民吃粮用钱都靠国家救济。改革开放之后,东小店乡落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在完成河网化的基础上,发展稻麦生产,在过去亩产不过百斤关的盐碱滩上,种出了亩产吨粮田,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在粮食生产之外,我们乡还开始发展小企业,但由于乡里几条主要道路都是砂石路,建得快,损坏得也快,一些上规模的企业难以办起来。1995年,国家重点建设的纵贯南北的京沪高速公路从我们东小店乡境内穿过,逐渐改善了我们乡的道路状况。之后,县通乡、乡通村、村通户道路逐步修通。目前,全乡境内累计混凝土水泥路已达75公里,并在乡的西侧谢圩村建成了新205国道。以交通改善为契机,乡里先后创办企业70家,其中规模企业12家,形成了两路四区特色工业区。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不少原先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活跃了农村经济。目前,全乡由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77.7元增加到2012年的9417元,今年预计将突破万元。

事实证明,穷乡巨变,归根到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应人民的新要求,绘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出台了更多惠农、强农的政策。我相信,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美好文明。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整理)

江西南昌市市民赵建庭——

交通越来越方便了

前几天,在老家的母亲打来电话,絮叨着家乡的变化:“高速公路都到了家门口,现在出门可方便了。”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

我老家在豫西山区,距离省会近300公里。儿时记忆中,通向外面世界的是镇上唯一的一条灰尘飞扬的土路,晴天是灰土,雨天是泥泞。乡亲们去一趟省城,凌晨5点就要起床,摸黑到镇上去赶6点钟的班车。班车每天仅此一班,晚了到市里就赶不上开往省城的车。记得哥哥当年到省城读书,每次返校都是全家总动员,为的就是能赶早到镇上搭车。每次放假回家,更是一次艰难的历程,因为学校距离省城车站太远,根本赶不上早上发到镇里的班车,有时候只能在市里住一晚,第二天再搭乘早班车回家。在冒着黑烟的汽车上颠晃一天才能到家,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如今,从省城郑州到洛阳市里,不仅有高速公路,还有半个小时的高铁;从市里到县里,高速公路宽敞、便捷,下了高速公路,进入乡镇道路,“村村通”道路延伸到家门口,笔直、通畅。现在,哥哥自己买了车,出行更加方便。用母亲的话说那就是,“一踩油门,想走就走”。现在,我每次回家,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多车道高质量的路面、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风景如画的绿化带,令人陶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希望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和细化,我们的出行更方便,老百姓的生活更舒心。

(本报记者 徐 达整理)

安徽蚌埠市基层干部周建道——

我的交通工具升三级

我刚参加工作时,分配到武警安徽总队第三支队工作。部队远离市区、交通不便,而日常工作又常需要复印、邮寄文件和购买办公用品,经常要外出。那年年底,一位江西籍老兵在退伍时,把一辆年代久远的上海产“永久”牌自行车送给了我。车子虽然有些破旧,但有了它,我办事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处里的同志也经常借用,大家都亲切地称它是“老伙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军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2003年下半年,我被上级任命到机动中队担任政治指导员,为了方便生活和工作,我用一个半月的“军饷”购买了一辆天津产“富士达”电动自行车。从此,到共建单位走访、外出开会学习,轻松了很多。2006年,我又用积攒了大半年的工资,购买一辆摩托车。骑上它,马达一响、油门一踩,又方便又快捷。

前年,我作为安徽省第四批选派干部到基层工作,工作需要让我觉得该买辆小汽车了。当我征询妻子意见时,她立即就答应了。从此一辆“奇瑞”小排量、环保型的家用小汽车成为家庭的一员。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利舒适的同时,也为我的下乡路途增添了喜悦。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摩托车、小汽车,交通工具的巨变,其实只是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为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宏伟蓝图。站在一个新起点上,我,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充满了激情、期待,更充满了感恩和感动!

(本报记者 徐 达整理)

河南商水县农民乔连军——

从人力车到现代化农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豫东平原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力车,农民生产、生活离不开它。记得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一年,俺家承包了18亩责任田,当年喜获丰收,平均亩产300公斤,父亲高兴地换了一辆更好的人力车。新车一次能载1000公斤,运庄稼、拉粮食、交公粮全靠它。这辆人力车一年又一年地使用着,车胎不行了就换新的。

1985年,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粮食越打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这年5月份,俺家花5000多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从此,拉庄稼、送粪再也不用人力车了。有了手扶拖拉机,俺家又配套了脱粒机、犁耙、喷灌机,人力车逐渐只起辅助作用了。到了2000年,俺家经济条件更好了,便把手扶拖拉机换成一台18匹马力的四轮拖拉机,又配备了播种机、收割机,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机打。至此,家里两头骡子和人力车就正式“退休”了。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实行两免一补、农机补贴政策后,不少农民购买了大型收割机和旋耕机。现在,我们村的1000多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被农业合作社承包了,合作社开始机械化规模化操作,村民们每亩地能收到200元承包费。闲下来的村民们,白天到周边企业打工挣钱,晚上到村里文化大院跳广场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看到这些新政策,我感到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期望农业经营体系走上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道路,让我们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整理)

浙江兴乐集团员工卢书友——

打工者在城市安了家

我的家乡在中部一个欠发达省份。2000年以前,我在老家的镇中学任教。当时,我的老父亲患肺病,妻子身体也不好,子女正上初中,一家人都靠我的工资度日,日子很难过。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冬天,我离开了校园,单枪匹马来到浙江温州,进入一家知名鞋企做内刊编辑,收入逐年增加。

生活渐渐殷实起来之后,我动了买房子的念头。2004年底回老家过年,我和老婆在县城选中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只用了10万元,但在家乡“轰动”可不小。要知道,当时还没几个“教书先生”能在县城买得起房。

2007年春天,我在温州打工也快7年了,我觉得应该在温州买套房子。很快,和家人选定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二手房,资金方面,老家的房子顺利出手,我又存了点,银行又贷了点,温州的房子如期搞定。现在,我的一双儿女都在温州有了收入可观的工作,家都安在了温州。

从老家到新家,从无房到有房,从无车到有车,从两手空空到吃喝不愁,我的小家不停地在变,生活越来越滋润。是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相信随着房地产调控和改革的推进,对越来越多的国人来说,买房将不再是心病,小日子肯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整理)

云南宣威市文兴乡农民周均虎——

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我家至今还收藏着一张当年到粮管所交公粮的票证。那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统一交公粮的凭证。这张看似普普通通的凭证,却是农村巨变的见证。

2006年1月1日,我国废除了农业税,几亿农民从此彻底告别了交“皇粮国税”时代。免征农业税及种粮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让农民倍感幸福。种地不交粮了,也不交税了,还可以享受补贴,广大农民打心底里拥护和支持。

现在,农民种粮不但有赚头,更有了奔头。我二弟勤于耕种,买来一台机器打猪草,扩大家庭养殖规模,还买来了农用车以及拖拉机,专门运送粮食、农用物资及拉草、拉粪等等,享受的农机补贴也有几千元。前几天,父亲从柜子里翻出惠农一折通专用存折给我看,原来,我们家当年承包的土地,现在一年还有400多元的粮食补贴呢。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分享改革的红利越来越多。

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网通了,这些年农村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大了。更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我们以后种田越来越有奔头了,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本报记者 徐 达整理)

江西九江县开发区工作人员周仕镊——

荒山坡变成了工业园

我所工作的地方叫做沙河。35年前的沙河,荒山荒坡连绵不绝、山路高低不平,尤其是部分自然村庄,根本找不到路,钻进茅草堆就不见人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有序推进,乡下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农村的低矮旧房变成了小洋楼;农民做饭用上了沼气、煤气,家里添置了彩电、空调、冰箱等电器。从幼儿入托、子女上学到成人进修深造,政府都有优惠政策让农民得实惠。

随着九江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省、市、县重点工程纷纷落户,沙河也成为九江县城新区建设主战场。区里组织牵线搭桥做“红娘”,为沙河工业区引来了外资企业,提供了1万个就业岗位。如今,昔日的荒山荒坡已建成初具规模的花园式工业城——沙河开发区,成为吸纳四方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

沙河工业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相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及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沙河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报记者 徐 达整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