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于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提出了“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要求,并强调本轮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应以市场手段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自主性。
本轮产能过剩主要源于周期性原因和政策体制性原因,在需求方面体现为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全球性需求低迷,在供给方面体现为由政策和体制原因促动的产能过度扩张,从而在整体上加大了本轮产能过剩的问题和由市场自发调整的难度。同时,结构性产能过剩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失去竞争力的“三高”企业需要退出。
过去我们解决产能过剩手段主要是以行政调控为主,当时是处于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推进的,如今以行政力量为主来强制要求企业退出、解决产能过剩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并且随着我国市场体制和各类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市场化解决产能过剩的环境和手段。
企业虽然可以自发对产能过剩作出一定调节,但严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还是需要国家统一实施市场化退出措施有序推进。因此建议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专业化的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实施企业退出的政策抓手和操作平台。
日本为了解决金融机构大量不良债权问题并刺激经济复苏,先后成立过“整理回收银行”、“住宅金融债权管理机构”、“整理回收机构”等,但仅着眼于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的处置,新的不良债权不断出现,产业难以复苏。2003年日本成立了产业再生机构,让其在对国民经济或金融系统有重大影响的、陷入困境但有经营前景的大型企业援助和重整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政府支持管理、专业人士市场化运作下,产业再生机构在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银行不良债权比率大幅降低。
为了对原东德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退出,德国1990年设立了托管局,由德国联邦政府委托托管局对原东德国有企业整体进行托管。德国托管局将8000多家原东德国有企业分解成12000多家中小企业,逐户调查评估、制定重组方案、分类分步处理、出售与治理并举、采取专门措施解决失业职工安置问题。在政府授权、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的支持下,通过解决债务、分流人员、引入投资者、加强治理等专业化、市场化运作,解决了原东德国有企业退出的问题。
在我国,国务院国资委先后明确了中国诚通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国国新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经营的试点单位。若干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专业资产经营平台来解决困难企业重组和退出问题。重庆2004年成立了重庆渝富经营资产管理公司,用市场化的手段集中处理大量不良债务,通过土地、资产、人员的分离,加快企业破产和调整的进度,有效地盘活利用企业资源,妥善安置了职工,被外界称为“渝富模式”。上海于1999年起,先后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盛资产管理公司、盛融投资有限公司,来处置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2007年把国际集团和上述3家公司做了资产整合,组建了新的国际集团和国盛集团。此后国盛集团在处理企业不良债务、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诚通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的一家资产经营试点企业,2005年以来,先后整合了中国普天集团所属8家企业、中国寰岛集团、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等数十家困难企业,整合相关资产350多亿元,前后共清理退出了近300户企业,分流安置职工近4万人。
实践表明,借助资产经营公司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自主退出的主体作用;其次有利于发现和盘活退出企业的价值;第三有利于打造具有规模经济性和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退出机制,市场化地实施企业退出涉及的债务、职工、税费等政策。
(本报记者 李予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