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心聚力共圆中国梦
郑传芳 李方祥

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统一起来,关键在于理性对待人民群众的困难和利益诉求。对于能够解决的困难,应当及时给予解决;对于受各种条件制约而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则应当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群众,并积极主动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对于那些还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困难,也应当如实地告知并鼓舞人民群众为此不懈奋斗。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将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这种精神层面的支撑力量源自于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对全民族的价值引领。

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不仅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用共同理想鼓舞人民,还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人民。在我们党为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他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们身上闪耀着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中国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赢得人民群众的景仰,震撼人民群众的心灵,吸引着无数追求进步的人士凝聚在党的周围,跟着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从无数优秀的党的儿女身上逐渐汇聚而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引领社会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来源于对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的守护。理想信念、宗旨与党员的精神面貌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员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风范展现在人民面前。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已经明确树立起来并始终如一地得以坚持。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90多年来,党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是对这种崇高的理念信念和宗旨的坚守,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品格,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楷模。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今天13亿多的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紧密地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价值引领,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榜样吸引作用。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党只有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才能在凝聚13亿多人民中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中国梦是一个宏伟目标,但是它的实现离不开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注重在具体工作中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国梦与个人梦是统一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党成立之初,党员只不过50多名而已,但正是这样一个在当时十分弱小的党,经过大浪淘沙和千锤百炼,发展成为执掌全国政权60多年的大党,党靠的正是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特别是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在全党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惩处党内各种腐败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取信于民。

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统一起来,关键在于理性对待人民群众的困难和利益诉求。对于能够解决的困难,应当及时给予解决;对于受各种条件制约而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则应当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群众,并积极主动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对于那些还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困难,也应当如实地告知并鼓舞人民群众为此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只有站在群众的立场、秉持务实的态度,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从根本上保持和发挥党在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