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厦门:
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变化
本报记者 殷陆君

9月初,在厦门海沧区东孚镇寨后村西山社挂职的干部张骏遇到一个新问题:在动员村民进行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苗木公司捐献了苗木,打算做景观。村民老吴却不乐意,他说,“我想种菜。你们说是‘为民’,这是为我做的吗?到底是为我还是为你的‘政绩’?”

如果是过去,张骏心里肯定不痛快。这一次,他心平气和地听老吴说端详:全家收入不高,如果门口这半分地种点菜,全家的油钱就省出来了。用老吴的话说,种苗木好看是好看,但当不得饭吃。

张骏向领导汇报自己的思考,为什么政府做好事群众还不乐意?原因就是接地气不够,对群众的真实需求了解不够。

国庆节前,新设计的几种景观方案被拿到了村中,请村民来审定,改什么,怎么改,建什么,怎么建,都是一起议、一起看。几个回合下来,方案越改越有农村味,越看越有闽南特色。

11月16日,记者来到西山社,看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因为改的是自家房前屋后,方案是各家各户自主选的,所以村民们主动劳动的多了,维护环境卫生的多了,捐款搞公益的多了,口头禅也由“你们政府”变成了“我们政府”。

海沧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求干部“四问自己”:“为什么办了很多实事,但群众还不太满意?”“为什么通讯发达了,但与群众的距离疏远了?”“为什么收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却没提升?”“基层干事创业怎么做、为了谁?依靠谁?”

调研发现,“认为经济发展了,群众工作自然就满意”的简单发展观在一些党员干部当中占相当比例。想当然为群众办事,办了事群众不满意的案例不在少数。调研认为,做群众工作不但要继承好的精神,更要有好的方法,要增长为群众服务的本领。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说,大家通过讨论调研结果找到了差距,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作风要从小事改起,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机制要从共同缔造建起,形成长效的群众参与机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党员干部应多几把让群众敞开心扉的钥匙。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厦门坚持整改从群众感受最直观的事做起。今年以来,市一级举办的会议活动比去年同期减少18%;市委、市委办下发的文件比去年同期减少19.6%;“三公”经费支出在连续多年实现零增长的基础上比去年同期下降21.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