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班巴士途径天桥、洛阳街、成都道、西安街……”,这是一辆公共巴士的路线介绍。千万别误会,巴士运营的区域不是内地某城市,而是港岛南区的香港仔市区,这班巴士是香港岛4C线专线小巴。
香港仔是1841年英军在香港岛第一次登陆的地方,当时英军士兵向居民询问所在何地,当地居民回答Hong Kong(“香港”的粤语发音),所以后来整个岛屿就被称为香港岛,此地则被称为香港仔(小香港之意)。香港仔还曾被改名“元香港”,取意“香港的起源”。
香港的标志图片是港岛北区中环那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香港仔的位置则恰好在中环的背面,港岛南区的中间部分。
这里以住宅区为主,生活着最地道的香港本地人。这里的街道多以祖国的城市命名,包括洛阳街、湖北街、奉天道、成都道、西安街等,这里的传统庙宇香火繁盛;这里的大型小区门口建有牌坊。和祖国其他城市一样,他们有着“小天下”的传统观念,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区域多么狭促,街道如何短窄,也要倔强地取一个中国的地名,建一个中国风格的建筑,最明确地提示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这里就是中国!
须知,就在香港仔一山之隔的港岛南区,街道的名称便充斥着历任港督的名字,砵甸乍街、轩尼诗道、德辅道、文咸街……。一岛两面,绝妙地阐释着香港中西合璧的特征。
香港同胞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与祖国一以贯之的同呼吸、共命运。
在晚清时期,香港是反清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香港设有分会,兴中会发动的十次反清起义中,有六次以香港为基地策划实施,其中包括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香港师生迅起声援,市民发起抵制日货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香港同胞与广东人民一起发动省港大罢工,坚持16个月之久。
抗日战争时期,广九铁路建成,在1938年2月至10月为祖国运送抗日物资13万吨,包括炸弹、飞机及零部件、机枪、雷管、高射炮、鱼雷、探照灯、防毒面具等。次年,在港英政府禁止的情况下,香港同胞通过走私运送抗日物资到内地,仅车用汽油和航空汽油就运送150万加仑。1942年,中共东南特委在香港组织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
改革开放后,香港同胞踊跃到内地投资建厂,为祖国送去引资的“第一桶金”,初期港资占到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截至2012年,香港仍然是内地境外投资最大来源地,港资仍占内地吸引境外资金比例的58.7%,投资金额为655.6亿美元。每逢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香港也总是踊跃行动,为祖国输款捐物。
今天,香港同胞欣慰地看到,祖国在伟大复兴的轨道上继续前行,香港在祖国的怀抱中更加繁荣富庶。香港歌星成龙演唱的《国家》中的歌词,也许最能代表几代香港同胞的真诚心声:“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