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10月25日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
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这299件作品,不仅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为了神圣的事业,用真心和真情谱写出的时代强音;也是为了人民的期望,在鲜花和荆棘并存的路上,用信念和汗水铸就的恢弘篇章。
人民日报评论《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以全球和历史视野概括十六大以来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转变中不断丰富、拓展中国道路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新华社通讯《三西扶贫记》文字大气厚重,以史诗般的语言生动鲜活地报道了以“三西”人民为代表的中国民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艰苦历程,新闻性和艺术性强,是一部践行“走转改”要求的精品。
中央电视台消息《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以电视语言报道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发展思路和以民族国家复兴为己任,自信、坚定与担当的风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访问天宫一号》汇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指挥现场典型音响,生动、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发展动态,信息量大、现场感强、解读到位。解放军报评论《休想攫取我国半寸领土》在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争端的舆论斗争中,对日方所谓“国有化”政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批,有力展示了中国立场,传递了中国军队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声音。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选择》,紧扣“7·21”北京暴雨事件盐城民工兄弟从营救被困群众获得社会荣誉和奖励后的浮躁中逐步回归平和,凸现新生代民工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意识,感染力和说服力强。齐鲁网专题《齐鲁正能量之爱心帮农季》和每日新报《新帮办》、信息日报《跑腿新闻》栏目等作品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传递正能量、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引起广泛反响。
范敬宜曾告诉新闻工作者:“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在大气磅礴、令人动容的作品背后是无数新闻工作者日复一日、深入基层、披肝沥胆、坚持理想的辛勤付出。
从2012年6月初开始,光明日报社组织数十名骨干记者,并邀请部分作家,奔赴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历时3个月,跋山涉水,闯激流过险滩,行程数万公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将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传播开来,感人泪下,震撼人心。
一篇《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全文894个字,11个段落,却用了46处数字和8处人物的直接引语,这是记者童浩麟5个月内6次去兰考,采访100多人后浓缩出的精华。“熟谙了百姓的喜怒哀乐、所想所思、所作所为,说明你已经融入了生活。那么,你距离发现新闻素材、报道的聚焦点已经不远了。”童浩麟这样说。
脚底板下出新闻。《我心是海洋——访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我把光明献给你》《老兵,回家》《“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北京一夜》《“最美司机”吴斌》……每一篇内容翔实,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都是新闻工作者用脚一步步走出来,切实践行“走转改”要求的力作。
深入基层的沃土也不完全是光明,激浊扬清才是对新闻理想的坚守。2012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播发一则关于“有毒的胶囊”的专题,从“工业明胶”到“药用胶囊”的华丽变身让国人震惊,之后全国范围内围剿“毒胶囊”,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人;2012年12月4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富豪相亲”浊化社会空气》的评论,抨击放大物质主义的爱情婚姻观,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并让声称“巡遍全国十大主要城市”的相亲会不了了之;江西日报的通讯《教师签到册上莫名其妙多了70多人 校方公然安排在职老师天天假签到 广昌实验小学教师名册弄虚作假迎“省检”》,揭露教育领域造假歪风的行为,确保了国家教育政策在基层的贯彻与落实……
范长江同志曾称赞鲁迅先生“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这恰恰也是新闻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船头的瞭望者”,在人民火热的实践土壤中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发现最突出的典型,用一部部新闻作品,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中国。
文/新华社记者 徐 硙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