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继续承担突破性改革重任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畅谈新时期特区改革使命
本报记者 郑庆东 阎卡林 杨阳腾

“作为经济特区,深圳最不敢懈怠的就是改革。”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畅谈特区未来改革方向。他表示,在新的改革发展时期,深圳经济特区依然承担着重要角色和任务,将着力在政府、市场、社会和法治“三加一”重点领域统筹改革、系统改革上率先探索,在突破性改革上当好先锋,继续为国家新一轮改革破题探路。

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不少外国友人来到深圳后都不得其解,为什么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深圳能够创造出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奇迹,我们觉得其实就是两个字:改革。”王荣说,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没有改革就没有深圳经济特区,更没有今天这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而深圳过去30多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功与经验,以及对中国改革起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则使深圳成为中国改革的代名词和风向标。

“过去30多年,‘中国梦’在深圳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深圳从昔日的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王荣说,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希望之路。

正因为3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作出的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一个代表作,是一个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这3个“最”、一个“代表作”和两个“奇迹”,就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全局中所起作用、所作贡献的最好评价。

“作为经济特区,改革是深圳永恒的使命。”王荣说,改革既是深圳城市最重要的特质,也是深圳人的一种自觉。深圳在中国改革中是否能够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作出特殊的贡献,是考量我们各项工作的重要指标。

新形势下特区不仅能够“特”,也应该“特”、必须“特”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0多年后的今天,就深圳经济特区当前面临的改革形势而言,确实有了重大的变化。”王荣说,如果说当年的特区是“独领风骚”,今天则是全国各地“各领风骚”;当年是“一枝独秀”,今天则是“百花满园”。这既是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对改革科学理性部署的结果,也是全国各地改革自觉的充分体现。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由点到面、从单一突破向全面推进的阶段。特别是今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进一步拓展了改革领域、深化了改革层次,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依然承担着重要角色和任务。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深视察期间,在莲花山邓小平同志塑像前谆谆要求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上新水平。王荣说,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郑重宣告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未完结,而且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因此,深圳在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格局中的特殊使命、特殊作用、特殊任务没有变,新形势下特区不仅能够“特”,也应该“特”、必须“特”。

“新时期中央赋予深圳经济特区改革的历史任务,深圳自身也有敢于率先承担改革重任的意识,再加上作为改革先发城市,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最早、市场化进程最快,因而也会更早接受新的挑战,进入矛盾‘凸显期’,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新问题、新矛盾……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深圳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上,必须勇于攻坚、继续当好先锋。”王荣说。

在“三加一”重点领域统筹改革、系统改革上率先探索尽快突破

“过去30多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迈了大步,但在政府和社会改革上只能说是迈了小步,而法治改革或者说法治建设更是相对滞后,甚至成为羁绊的因素。这就造成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政府失效、市场失灵、社会无序等现象。”王荣指出,新的历史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就是要在政府、市场、社会、法治这“三加一”重点领域改革上,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使改革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共识、得到支持,并让改革的成果在更大层面上惠及各类人群,谋求更大的改革“红利”。

首先,要通过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但仍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比如,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带有一种“管”的心态,登记注册门槛过高、手续繁杂、互为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从8个方面进行突破,化繁为简,大幅减少前置审批,以此推动政府职能、市场监管方式深刻转变,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今年3月份该项改革实施后,截至9月底全市新设立商事主体达24.2万户,是去年同期的2.3倍。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改革就能创造巨大的“红利”。

其次,要通过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这方面必须转变政府由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思维和方法,政府不能什么都管。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市场能办的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应该管的事。当然,减少审批事项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前提,但不是转变职能的全部。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转移下放和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事项约124项,清理幅度超过30%;2009年深圳市政府机构大部门制改革时,全市从17个局委办取消、调整和转移了87项事务性职责。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一味的“精简”始终是有限度的,政府改革的关键还在于要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第三,要通过改革促进新时期社会建设。过去30多年,由于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社会形态也相应产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也制约了社会活力的发挥。当年,我们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今天就要以改革打开社会“闸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的活力。近年来,深圳率先实行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采取“小步快走”策略,通过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行业协会由民政部门管理、行业协会直接登记、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等4个“小步走”,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并积极推动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进行转移委托。目前全市已登记社会组织6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最后,要通过改革促进法治建设。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但许多人的幸福感、满意度并没有随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甚至各种“焦虑”、“浮躁”情绪有所滋长,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中“走极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前的改革面临着利益群体多元化,任何一项改革都涉及利益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构。今天人们所共同期盼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更是营造一个“有序安全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这就是法治环境。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将把法治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高水平地推进“法治城市”建设,使一流法治成为深圳在新时期最为显著的城市特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