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记忆

小岗村——

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1978年的一个冬夜,在饥饿的逼迫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村民秘密签订了“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18个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小岗村农民搞“大包干”的消息传开后,有赞成的,有反对的,甚至有人说小岗村搞资本主义复辟。小岗村经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在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大力支持下,小岗村的经验在安徽全省遍地推广。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有关负责人谈话时,很自然地就提到了安徽的凤阳和肥西。邓小平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1982年1月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1981年底举行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中国农村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熊 丽整理)

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197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市成立蛇口工业区,“立足港澳,领先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工商结合,买卖结合”。当年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有着中国“改革试管”之称的蛇口工业区,尝试了许多个第一次:率先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并尝试民主选举干部;首次进行“工程招标”等。还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响亮口号。

可以说,蛇口工业区为日后的深圳经济特区进行了探路摸索。早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的同志在发言中明确提出了想在邻近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邓小平对此十分赞成。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和厦门设置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正式设立。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熊 丽整理)

恢复高考——

改变了社会价值取向

1977年寒冬,我正读初中,恢复高考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我们村12个20岁左右的知识青年欢呼雀跃地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有两位考上了大学,拿到通知书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全村人都奔走相告。他们离开村子的那天,村支书和上百个村民自发地将他们送出村。望着他们坐的拖拉机消失在乡道的尽头,我羡慕极了。

之后,我父母时常以两个知青的事迹激励我,我一直刻苦努力学习,期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1984年我参加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考上了湖南银行学校,成了村里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第一人”。父母感到十分荣耀,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三天,家里特意宴请了同村乡亲。在我的影响下,之后的20年内,1800多人的小村子里有12人考上本科院校,有15人考上大专院校,成了全县通过高考跳出“龙门”人数较多的一个村。

高考,成为每个学子的命运转折点。从1978年春天29万高考学子步入神圣的高等学府,到如今每年录取五六百万人,为中国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百万计各类高、精、尖技术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第一批学子,今天已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整整几代中国人的命运,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通过勤奋学习改变命运的社会风尚,形成了全社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湖南省怀化市银监局 莫开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