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自家地头稻穗都颗粒饱满、沉甸甸的,湖北省天门市石庙村村民沈社清露出了笑容,今年晚稻亩产达到1200斤,加上早稻亩产11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去年起,沈社清才恢复种植双季稻,这两年每亩地一年产量稳定在2000斤以上。56岁的他一直在家种地,经历了村里水稻从双季到单季、再到双季的变化。但老沈说,从双季再到双季,“含金量”增多了。
他还记得十几岁刚种地时,村里多数人种植双季稻,因为种地是村民惟一的收入来源,种植双季稻虽然累,但多种一季,村民就多挣些钱。
“大概在1995年左右开始出现变化。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地的妇女老人难以适应育秧、插秧的劳动强度,再加上农民收入渠道多了,很多农民不再看重多种一季水稻的收入了,双季稻种植模式开始被单季稻替代。”沈社清说。
现如今,村里像沈社清一样种植双季稻的又逐渐增多,得益于集中育秧和机插秧的实现。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副处长周开平说,双季稻最难的就是育秧、插秧环节,早春气候多变,温度忽高忽低,早稻育秧稍有不慎就会失败。另外,插早稻秧费工,插晚稻秧暑热难忍。而工厂化集中育秧与机插秧从根本上解决了育秧难、插秧难问题,破解了双季稻发展的瓶颈。
集中育秧首先保证了秧苗的品质,减少了生产风险。走进荆州市监利县福娃集团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育秧工厂,公司发展部总监方冰告诉记者,这里控温、补水实现自动化,秧盘填土埋种流水线作业,还用上了自动催芽机,育秧的效率高,质量好,而且苗齐苗壮,有利于提高稻谷品质和整齐度。
如今农村劳动力短缺,集中育秧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荆州市监利县周老嘴镇金光村村民李诗年家种14亩水稻,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人工插秧日工钱180元,一个人一天插中稻可插一亩,插早稻要密只能插8分田,以中稻算,人工费用就要2000多元。最头疼的是,难以请到会插秧的人。“如今订合作社的秧,省事、省秧田、秧苗好、无风险,还能增产。”李诗年说。
集中育秧解决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道坎。周开平说,过去机插推广不理想就是卡在育秧环节。一家一户分散育秧,培育出的秧苗往往达不到机插的要求。而集中育秧按标准化流程管理,具有可控性,能够量身定做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早稻高产靠密植,人工插秧一亩最多插1.3万株,而机插可达到1.6万至1.8万株。
集中育秧虽然只是一个环节,但体现出综合优势。福娃三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振涛说,集中购种、育秧、机插,每亩大田节约人工成本80元,产量提高30公斤左右,收入增加不少。
监利县农业局副局长李诗信说,集中育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省秧田。传统分散的水田育秧,一亩秧田只能插7至10亩大田。通过集中育秧与机插,每亩大棚能管100亩大田。一些智能化育秧工厂实行立体化多层育秧及增温多批次育秧,节省秧田更为明显。
作为扩大双季稻面积和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有效措施,南方各地农业部门非常重视集中育秧工作。湖北省把实施水稻集中育秧工程、提高集中育种供苗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集中育秧任务分解到各个粮食主产县市,省财政连续5年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工厂化育秧,农机购机补贴重点向集中育秧设施设备倾斜。江西省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层农技站、村(组)等为育秧主体,进一步整合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快提升早稻育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成立了集中育秧技术专家指导组,层层组织开展集中育秧技术培训。
集中育秧也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沈社清告诉记者,看到他这两年订秧苗很成功,村里又有20多户下定决心要把中稻改成双季稻,委托合作社育秧、机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