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书记”
——记山东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
本报记者 单保江

“把百姓的事当成爹娘的事来办!”这是吕剧《百姓书记》中一句台词。

10月11日,吕剧《百姓书记》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上演,该剧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山东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一个离开县委书记岗位22年的退休干部。

10月17日,记者到寿光县采访。曾担任洛城镇北徐村党支部书记、年过八旬的郭元亮告诉记者,王伯祥离开寿光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惦记着他,敬重着他。

1943年出生的王伯祥是农民的儿子。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期间,他担任寿光县委书记,到今天,他对农民的那份深情一直没有变。一个个动人的细节,至今还刻在当地老百姓的脑海里:在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特殊年代,老百姓大白菜卖不出去,县里动员所有机关干部和运输车辆走向全国,帮助农民卖菜;农村集中浇水,电力不够用,县委县政府停电点蜡烛,让农民先用电;农民种地缺柴油化肥,他发动干部千方百计组织货源;搞寿北开发,他带着干部住在窝棚里整整45天,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王伯祥工作的巨大动力。他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5年多的时间里,顺应涌动全国的商品经济大潮,顺应群众思富盼富的迫切追求,带领大家打了3大战役。

第一个战役是推进蔬菜产业化,引发了全国大棚蔬菜的“绿色革命”。寿光在1986年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为方便农副产品运销,全县集中完成了“十纵十横”道路建设,保证村村连市场,晴雨都通车;为突破信息不畅的瓶颈,全县第一步程控电话安装在菜市场。1991年,寿光九巷蔬菜批发市场从20亩扩大到650亩,年交易额增加到240亿元,寿光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与此同时,1989年,县里支持三元朱村搞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大获成功后,1990年,王伯祥亲自担任总指挥,向全县推广这一蔬菜种植新技术。那一年,他在三元朱村主持召开了5次大规模现场会,加快推广步伐。大半年时间,全县建起5130个蔬菜大棚,当年大棚菜种植户平均种菜收入增加2万元。随后,寿光敞开大门,毫无保留地向外推广大棚蔬菜技术,使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很快风靡全国。

第二个战役是开发寿光北部,改变寿光南富北穷的局面。1987年10月,寿光调集20万民工开发寿北。县里领导都住到工地,带着群众一起干。大开发持续了5年,防潮坝拦住了海潮,6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高标准棉田、40万亩潮间带变成了盐田、20万亩滩涂建成了养虾池,3项合计,年收入达到16亿元,寿光北部的群众很快富了起来。

第三个战役是发展工业,打造经济强市。寿光历史上是个农业县,1986年工业产值1.19亿元,在当时潍坊12个县市区中居倒数第三。为了发展工业,寿光在全县范围内不拘一格推荐选拔新的企业负责人,同时采取放水养鱼、减轻企业负担等综合措施。当时担任副镇长的53岁的陈永兴,被选拔担任了县造纸厂厂长,让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很快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一批敢闯敢干的企业家,把寿光工业搞得红红火火。1991年王伯祥离开寿光时,寿光企业总产值翻了五番,利税增长了近10倍。

王伯祥说,“寿光发展到今天,是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几届县委不懈怠、不折腾,一心一意搞‘接力赛’的结果。我只不过做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干的事。”

谈起几十年工作的经验,王伯祥体会很深,“只有真诚为老百姓办事,他们才会信你,跟你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执政永远的根基。”这些话,都写进了《百姓书记》的剧中,每次演出都赢得观众的共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