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适当提高了201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和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在保护价政策托底下,粮价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农民普遍反映现在种地成本居高不下。江西省崇仁县相山镇枧上村农场主袁冬生今年租种了300多亩水稻,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300斤至1400斤,纯收入1000元左右。虽然获得丰收,生产成本上升还是让他的实际种植收益缩水了不少。袁冬生告诉记者,现在种地成本较高,如果用机械耕种收,每亩地生产成本合计1070元,这还不包括修理费、运输费、外雇排灌费等。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成本主要由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租地等要素投入成本构成。种子、化肥、农机、农膜、水、电、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劳动力成本在上涨;租地等要素投入成本也在上升,有的地方每亩地租金1000元,有的地方甚至达到2000元,这些直接推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目前农资价格相对稳定,劳动力价格和土地租金上涨,将成为今后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的长期因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慧说。
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种粮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因为种地规模大,投入成本更高,也更重视成本核算。“我们只有通过扩大土地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农业科学经营管理,化解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袁冬生说。
粮价上涨空间有限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保持粮价合理性上涨,就成为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粮食生产成本价格是粮食价格的下限,被称为“地板价格”,一旦粮价跌破生产成本价格,农民种粮就会亏损,种粮积极性就会受挫。
粮价上涨空间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因为粮价上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粮价被称为“百价之基”,是政府部门衡量未来通货膨胀的重要依据,对于稳定物价,稳定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粮价是居民消费价格(CPI)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以及受其影响的食品价格在CPI的权重占三分之一左右,对CPI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讲,食品容易受季节、气候、生产周期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起伏往往比较大,对CPI的影响也是经常性的。但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增收,所以粮价比较稳定。粮价稳,通胀抑。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资料,今年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4.9%。可见,粮价稳定,对于抑制通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粮食价格过快上涨必将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这将带动CPI持续走高,影响物价稳定。而且,CPI上涨会间接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粮食价格上涨。因此,粮价上涨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既能保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又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
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多年获得丰产丰收,但是受土地、水资源的限制,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家连续多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使粮价一直处于稳定上升通道。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大大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这无疑将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我国粮食种植还是以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分散种植稀释了国家价格支持政策带来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粮食价格提高带来的好处非常少。因此,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应当向规模化种植倾斜,鼓励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经营,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还导致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的大背景下,“麦强面弱”、“稻强米弱”格局延续,粮食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一些小型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困境中被淘汰,大中型加工企业现在勉强支撑。这种局面如果再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整个粮食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损害的是农民的利益。只有粮食加工企业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才有可能不断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才有可能提高收购价,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因此,国家应当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适度调整,应出台扶持粮食生产、加工环节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政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粮食加工企业的积极性。
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利于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发挥政策组合拳的作用,加大对种粮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补贴水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等措施,减少成本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使种粮收益能够达到社会平均收入,真正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