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前沿探访④
杨凌播“种”天下收
张 毅 董碧娟

金秋的杨凌,果香叶茂。

1997年7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等20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同建设。自此,一场“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探索正式启动。

今天的杨凌,集聚了5000多名科教人才,20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辐射全国,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渐趋成熟,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增速连续多年居陕西第一,村村优美、家家富足的田园农庄建设如火如荼。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告诉记者,“杨凌是改革的产物。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是杨凌16年来的主色调。16年来,杨凌示范区经历了科技资源整合、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3个阶段,改革创新始终贯穿其间,从未间断和放松。”

科教改革——

让星火集聚成创新骄阳

上世纪80年代,从法国知名葡萄酒学院留学归来的李华带着梦想来到了杨凌,创办我国最早的葡萄酒学院,改变传统工艺,制订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与上百家企业全方位合作……。在李华和同事们的推动下,我国葡萄酒业全面复苏,杨凌因此得名“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动机”。

这一成功彰显了科教的巨大驱动力,而这恰是杨凌崛起的秘诀。16年前,分属不同部委的多家高校和农业科研院分散在杨凌。同一项研究,大家各自为战,彼此很少通气,资源浪费不说,成果质量也十分有限。融合高教与科研两大系统成大势之所趋。示范区成立后,杨凌示范区大刀阔斧地将分别隶属于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中科院和陕西省的2所大学和5个农业科研院所合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中专合并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他们果断破除阻力,以学科为单元进行一次性整合,统一财务、人事、教学、科研等系列工作,构筑统一的新大学体制框架,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教育与科研单位的实质性融合。

一些原先院所的专家常年在农田从事科研,不适应课堂教学,西农大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收入上提高待遇,职称上设“推广教授”系列,专门负责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积极开展股权、分红权激励试点;将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进行整合,组建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开展协同创新,等等。若干融合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科教、产学研相互脱节和条块分割的弊端。

借力融合,一大批能写出高水平论文的“顶天”人才,和一大批着力田间推广的“立地”人才创下累累硕果。

这些年,杨凌示范区培育出上百个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18亿亩,专家估算产生经济效益200亿元。其中“西农979”为中原小麦主产区“三强品种”之一,“陕油8号”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依靠改革,以前的零散星火已凝聚成普照杨凌的创新骄阳。现任西农大副校长李华说,“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把农业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示范推广——

“把科技装进农民的兜里”

如何把研发成果推广给广大农民,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杨凌示范区的回答是,“把科技装进农民的兜里”,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技推广体系。

在秦岭北麓的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办公室墙外牌匾揭示着示范站的“升级”过程:最初是西农大示范站,后是杨凌区示范站,再是宝鸡市示范站,直至陕西省示范站。牌匾的变化是示范站辐射带动力不断强化的印证。“我们将推动试验示范站集推广、科研、学生培养、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于一体。让其从‘推动’产业向‘引领’产业转变。”西农大李华副校长告诉记者。

以大学为主体的示范基地,只是杨凌示范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种模式,取得成功的还有高校与政府结合的专家大院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模式、以现代媒体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推广模式。

现在,专家大院和示范基地模式已经拓展到全国140个市县,建立了23个永久性农业试验示范站、37个专家大院和128个科技示范基地,年示范推广面积达4233万亩;累计推广国内外动植物良种1700个,干旱半干旱地区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西农大响当当的名教授,别人想请都请不来,我们有啥问题打个电话就过来,熟得很!”在杨凌示范区设施农业揉谷基地,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中来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杨凌示范区已建立了311个,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探索建立了大学、企业、合作社、农技人员“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已经推广到23个省份。

杨凌示范区还开始注意运用市场的力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依靠产业链“把科技装进农民的兜里”。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公司原本为了确保养猪质量、提高管理效率,自建了养殖基地,把农民请进来进行集中式、专业化养殖。示范区看中了这一模式的示范性,出资建立育肥基地交由本香管理,精心选拔农民、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进行周期一年的猪倌培训。农民进“猪倌学校”先交纳9万元,每人管理300头猪,毕业时还可赚得9万元,并以此作为创业资本。现在,杨凌已发展这样的产业链推广企业28家,去年示范推广面积1800多万亩,推广效益超过30亿元。

统筹创新——

打造农科品牌“田园农庄”

经历了科教体制改革和示范推广模式创新后,杨凌又着手探索以农科为主题、以田园农庄为特色的城乡统筹之路。

农科田园的建设,相比科教资源的整合及推广链条的铸造,更需要改革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杨凌已经掀开了农科田园建设的新篇章:在规划的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16个村的“村改居”任务完成,2.6万农民进城落户,城镇化率达54%;36家土地银行推动全区近50%的土地实现流转,全区农民人年均纯收入达10841元;30多家引进的涉农企业、370家经济合作组织在杨凌遍地开花。

2010年以来,杨凌不断完善金融服务链,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担保体系、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试点、扩大农业保险范围等方式,支撑现代农业做大做强。

今年年初,农场主刘海刚接到了一笔订单,却因前期资金不足而无比焦虑。这时,一笔雪中送炭的50万元贷款让他喜从心来。这种订单农业贷款,是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一项创新产品,只要农户手里拿到订单,就能帮助其缓解资金难题。杨凌农商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蒋新告诉记者,截至今年9月底,已成功发放927万元的订单农业贷款,大批农户从中受益。

把分散的科教资源集中,再将创新成果示范推广辐射全国,在此基础上建设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新型农科城——16年来,杨凌改革脉络非常清晰。在新时期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胸怀凌云之志的农科城将继续在广袤大地上书写创新华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