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洁乡村,昭平打出“绿色算盘”
本报记者 周骁骏 童 政

广西昭平,森林覆盖率达84.2%,人均有林面积、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广西前列,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大县。这里保留了“中国最美乡村”黄姚古镇,培育壮大了亿健、将军峰、象棋山、故乡等著名茶叶品牌。一直以来,昭平人民吃的就是旅游、茶叶等生态饭。

昭平是生态大县,也是贫困县。当前广西正在火热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程,昭平找到了实现绿色崛起的新机遇,努力朝着建设成为“全国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养生休闲型山水森林城”的目标迈进。

一片森林、一条桂江、一座古镇、一片茶园、一群寿星。在该县归纳出来的五大资源中,每一样都与生态有关。“绿色生态是昭平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昭平县委书记陈有辉说:“昭平要搞清洁乡村,要加大投入,因为这本身就是发展养生休闲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

面对清洁乡村活动,昭平打的是“绿色算盘”。于是,一个年内财政投入3000万元的计划便顺利推出了。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垃圾池、垃圾中转站等公共基础设施,而日常保洁则由村民为主体并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县城20公里以内的5个乡镇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全覆盖,20公里以外的7个乡镇实行“屯分类、村收集、镇运输、镇处理”。

从昭平县城南的明源街进入昭平镇龙坪村大洲屯,美丽的荷塘、清澈的溪流、清洁的田园、优美的村庄相得益彰。村中的小公园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或小憩、或闲聊、或端坐、或下棋,一派恬静悠然的景象。

增加农村垃圾清运设施,建立农村保洁机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保洁工作薄弱甚至空白的现象。“要从根本上实现‘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目标,还得在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建立农村循环生产体系上下功夫,走一条‘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昭平县县长刘秋梅对记者说。

“大道理我不清楚,但我看到不放农药、专施有机肥的有机茶能卖更高的价钱,我们就都不放农药而是装诱虫灯、放农家肥了。”一位茶农的心里话道出了他对生态的理解。

生态意识、清洁习惯往往是在生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2012年,昭平县茶园面积达到16万亩,已经通过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11.2万亩。全年干茶产量7000多吨,总产值近8亿元。直接从事茶叶产业人数约8万人,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单项收入达1550元。

“现在我们家煮饭、烧水炒菜全部用沼气,既省钱又卫生,不烧柴火,饭菜同样香!”在昭平县昭平镇江口村农户李新的家,只见庭院内干干净净,厨房里整洁卫生。

来到李新家的桑园,他的爱人正忙着组织村民给桑树施肥。李新告诉记者:“养蚕剩余的蚕沙经过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气液和沼气渣施用于桑苗,桑叶绿油油的,生态养蚕效果很好。”

近年来,昭平县积极推广实施现代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了沼气、养殖、种植、生态环保的联动效应,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目前,该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5万座,适宜建池农户入户率达70%,年可节约薪柴11.3万吨,仅此项全县可节支增收约5020多万元;全县涌现出如江口村的“桑—蚕—沼—桑”、福行村的“猪—沼—茶”、临江村的“猪—沼—鱼”、河井村的“猪—沼—果”、龙坪村的“猪—沼—菜”等一大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循环模式示范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