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年,豫北焦作这个资源枯竭城市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华丽嬗变。近年来,河南焦作市用越做越大的“经济蛋糕”反哺民生,依托连续5年实施的“十大民生建设工程”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和国防效益。
军队信息化搭上“智慧”快车
河南焦作是实施“信息惠民”战略较早的经济转型示范城市,近10年间,投资20多亿元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地驻军的信息化也搭上了从“数字焦作”驶向“智慧焦作”的高速列车。
走进焦作市军地联合指挥中心,情报搜集、指挥控制、辅助决策、通信调度等8大功能平台一字排开,国防动员网、公安指挥网、数字城管网和移动通信网导入信息指挥系统;30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屏实时刷新水文、气象、地理、兵要地志等重要资讯,空情、水情、路况尽收眼底,各类抢险救灾应急力量随时调度,实时指挥。
焦作军分区司令员杨文耀向记者介绍说,焦作市委、市政府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专门为部队信息化预留终端和入口,投入近2000万元,使军地“一体化”指挥无缝连接,辖区作战部队、武警、消防所有连队中队全部搬进了设施齐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新营房。
走进焦作市人防综合指挥所,一场由军地共同组织的防灾演练正在紧张进行。“我部奉命赶赴地震灾区,急需2000根钢钎、600套救生衣、200顶帐篷……”杨文耀迅速打开焦作市战备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帐篷、钢钎、药品、食品等急需物资信息一目了然。通过视频系统网上调配,11种4000余件救灾物资迅速集中补充部队。参与演练指挥的副市长贾书君说,这套由军地共同研发的物资征集系统,为部队快速投入多样化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畅通工程紧盯“平、战”兼容
“支前速度能否跟上打仗的脚步?”这是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经常思考的问题。记者在焦作军地领导对全市交通系统“平转战”能力评估现场看到,高速公路网沿线7个服务区均为部队装备预留了停靠、补给位置,建成集食宿、加油、维修、通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作站;所有收费站口,开设保障部队重装备通行的专用通道,焦枝铁路沿途建造2个重型装备和物资装运平台,保证部队快速机动。
市长张文深介绍说,近年来,焦作市在“畅通工程”建设中,不论是修建公路、铁路还是架设桥梁,都能够充分考虑军事需求;焦作市每一个驻地部队的营区,都有一条宽阔的战备路与国道或高速公路相连。
“各保障分队按预先分工到位!”随着警报响起,10多支佩戴“交通战备保障”、“民兵道路抢修”标志的专业队伍迅速冲向黄河渡口“毁损”地段。“平时,交通战备保障队伍是搞建设的骨干;战时,是保畅通的拳头。”焦作军分区政委宫松奇说,近年来,焦作市着眼遂行多样化任务需要,组建了16个水上、公路、铁道抢修民兵专业分队,拟制了战时保畅通等18个方案预案,每年都组织交通、河务、人防等部门进行实战化、实案化战备保障演练。近年来,辖区部队驻训演练、参演部队过境机动、抢险救灾等重大军事行动任务的圆满完成,焦作的“畅通工程”功不可没。
“暖心工程”激励报国情怀
“没有强大的国防,哪有经济发展人民安康?”市委书记孙立坤认为,在民生工程的大棋盘中,驻军官兵理应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焦作市把驻军营房建设纳入城乡整体规划之中,3年来,提供营房用地2000余亩。他们还把驻军官兵家庭住房纳入城镇保障住房建设规划。市县乡3级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慰问全市现役官兵亲属,军人军属的“光荣指数”不断攀升。今年,大学生和适龄青年出现报考军校热、应征入伍热。
“功绩量化积分”是焦作探索创新的军转干部安置考核新模式。10年来,77名正团职转业干部全部安排到实职领导岗位,市军转办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军转安置先进单位”。3年来,选拔100多名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和民兵骨干进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委领导班子。目前,全市有1100多名退伍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今年“七一”河南表彰的“五好党支部”中,焦作市受表彰的两委领导班子成员中,52%由退伍军人担任。
“暖兵工程”暖兵心,“爱民工程”惠民生,焦作军分区协调驻军单位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2009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穿城而过,6个月内需迁移近3万人。在这项中国治水史上罕见的工程中,焦作军分区主动承揽并圆满完成了50%以上的城区征迁安置任务。5年来,焦作军分区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先后26次参与完成西气东输、抢险救灾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