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机预装利益链缘何难以斩断
本报记者 郭文鹃

用不着却卸不掉,既占内存又耗流量,近期,媒体的报道将手机软件预装产业链条置于镁光灯下,引起了消费者的重视。

那么,曝光效果如何?参与者是否有所收敛?节日过后,记者尝试联系了两家手机生产厂商,被告知“一旦用户破解root则无法保修”的规定仍然存在。业内人士同时表示,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刷机公司业务仍然很繁忙,“该干嘛干嘛”。

我们真的对“手机预置”无可奈何吗?其产业链条为何如此难以斩断?

手机软件的分发渠道主要有线上应用商店和线下预装两种途径。随着互联网巨头加紧对线上渠道的控制,小微软件公司从线上进驻的难度和成本都在不断提高。手机软件创业公司“触宝”的张恺告诉记者,正规手机软件生产者行业生存状况并不乐观。“线下刷机渠道非常混乱,巨头公司难以垄断。这客观上使得线下预装已经成为许多手机软件商不可或缺的销售推广渠道。”

而对于另外一些能够暗扣吸费的“流氓软件”来说,线下刷机更成为其重要的牟利手段。这些软件一旦被装入手机,便开始偷偷地运行,可能会发出一些吸费的短信到运营商,产生资费。一般数额小于10元时,用户难以察觉,而软件公司可以从中获得好处。“暗扣”的利益链条涉及软件商、手机生产厂家、各级代理商、手机经销商,以及手机软件刷机公司。一家手机软件代理公司营销负责人刘建鹰向记者透露,目前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上海有上百家,深圳上千家。而一家100人左右的刷机公司,每月的手机出货量基本都在10万部以上。

“产业链条还在继续延伸扩大,已产生‘专业投诉户’这样的‘细分领域’。有一部分人专门依靠向运营商客服投诉被恶意吸费获得补偿。”刘建鹰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金桥认为,手机预装软件是一种商业模式选择的问题,本身并无对错。对于哪些预装软件对用户是毫无意义的,哪些应用软件是不安全的,需要进行更明晰的判断和认证。

在今年“3·15”晚会曝光部分手机软件私自搜集用户敏感信息后,工信部随即公布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加强了对智能手机的入网管理,规定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并要求手机厂商不得安装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的软件,以及会给用户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通知》将从11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

然而,许多业内人士对通知的执行效果并不乐观。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认为,通知执行后,主要的管理对象是手机生产商,而这部分恰好是在预装产业链中问题最少的部分。一般来说,比较大的手机生产商对预装软件都会有严格要求。被预装的风险多是在后面的环节——各级经销商、代理商间刷机之后被层层发酵的。

通信专家项立刚则指出,能否根除问题,取决于政府的整治决心与监管惩罚力度有多大。首先,对于违背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预装软件应该清晰界定。其次,应明确处罚标准,尤其是对于预装参与者中明知软件属于恶意仍进行捆绑安装的,还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360手机助手产品总监郭子文还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仍待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一方面,可以使用带有手机软件卸载功能的工具对手机进行定期管理。另一方面,应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手机,对价格过分低廉的产品保持警惕,主动远离山寨、水货手机这些恶意软件的重灾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