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心相印夕阳红
——湖南醴陵市城乡敬老院见闻
本报记者 刘 麟

沿着柏油路,一座漂亮的院落出现在青山绿林之中。门口“醴陵市社会福利中心”几个大字提醒我们,湖南省醴陵市城区中心敬老院到了。

“欢迎到我家坐坐。”来自王坊镇的五保老人陈清云热情地招呼我们。

房间内装饰一新,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液晶电视、饮水机、带抽屉的木床、储衣柜、独立的厕所。

陈清云76岁,孤身一人。“我每天吃得好、睡得好,什么都不用操心,心脏病现在也减轻多了。感谢政府,让我们享福!”老人说。

醴陵市社会福利中心的150名集中供养对象,为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19个社区、26个村的农村五保、城区三无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

醴陵市委书记周晓理说,醴陵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6.2万,五保供养对象6501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2660人。为了给这些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市里多方筹措资金,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5所,选址综合考虑了交通、购物、医疗、环境等因素,使这些敬老院都成了多功能、综合型的农村福利中心。

“我心脏不舒服,脚肿了。”一天,醴陵市福利中心值班室的呼叫器响了,值班主任曾辉接到了周翠兰老人的呼叫求助。

94岁的周翠兰是福利中心供养的年龄最大的老人,心脏原本就有问题。曾辉对她的情况最清楚,赶紧一路小跑到老人房间,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拨通了福利中心定点的市三医院急救电话。10来分钟后,救护车将老人接去医院。

曾辉原在救助站工作,去年转岗到福利中心工作,他坦言,这里责任更大,需要责任心更强。“来这儿不是当领导,是给老人们当儿子。”

福利中心在每个房间安装了呼叫器,老人一旦有紧急情况,只要一按,就可以与值班人员直接呼叫。走廊的墙上,安装一排不锈钢扶手,方便老人安全行走。

以心换心,心心相印。市民政局局长温国战说,醴陵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管理细则,规范五保供养的管理、优化服务。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最初每年1632元提高到4800元;农村敬老院五保供养人员的经费按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类人员标准拨给,敬老院每月发给每人60元零花钱。敬老院的办公、运转、供养人员治病常规治疗费用等经费由市本级财政配套解决。政府全额资助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患大病的五保对象实施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免,资金从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中统筹。

集中供养能够集约力量,集中解决养老问题。但也有相当部分农村老人故土难离,不愿意住进敬老院。为解决这部分农村人的养老问题,醴陵市决定由政府出钱,村里负责建设,尝试在村一级建设“五保之家”,让乡村老人离家不离村。

神福港镇汤家坪村的“五保之家”虽然规模小,但生活起居设备和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这里现有供养五保对象11人,都来自本村,有专人安排食宿,实行自我管理。平常由村干部代管,逢年过节,村里还组织对老人们进行看望慰问。64岁的汤逢满说,“以前一个人在家,吃饭有上顿没下顿。住在这里,不要钱,不用自己做饭,餐餐热饭热菜。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哪有这样的好事?!”

市民政部门介绍,与敬老院的老人们一样,“五保之家”供养的老人同样享受政府的优待政策,拥有每年4800元的供养费用标准。目前,汤家坪村这样的“五保之家”,醴陵市已有28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