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抗灾促丰收
——湖北粮食主产区见闻
本报记者 徐 胥

10月初的江汉平原,叶青籽黄,阡陌相连,美不胜收。

看到自家晚稻开镰,机械收获机行走田间,湖北监利县黄歇口镇王河村村民毕利霞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今年湖北省出现多年少见的干旱、高温和病虫“三灾”叠加的形势。毕利霞今年新流转了1300亩耕地,面对灾害,她的心里一直在打鼓。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经实测她的晚稻亩产达到1200斤,较去年还增加70斤。

记者在湖北走访发现,毕利霞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少农民都在今年严峻的灾害形势下实现粮食产量“逆袭”,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呢?

科技减灾促丰产

监利县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紧邻长江与东荆河,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产粮第一大县。今年对粮食丰收造成严峻挑战的是持续高温天气。监利县中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大,中晚稻抽穗扬花期正值高温,能否战胜高温灾害,成为全年能否增产的关键。

“多亏了农业部门的帮忙,在气象部门刚预报有旱情时,他们就从长江提灌水源,满足我们的灌溉需要。”毕利霞说。

翻开手机,福娃三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振涛找到县农业局发来的彩信,彩信内容除了农业新闻,还有种植指导、减灾防灾、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指导。“合作社今年服务农田面积4万亩,针对受灾中稻,我们重点浇灌‘保胎’水,适时喷施叶面肥,增强灌浆强度,提高粒重。对双季晚稻则搞好水肥调控,促进植株分蘖。”周振涛介绍说。

为应对灾情,湖北省重点在调结构、调播期、调模式、调品种和“一喷多防”等方面下功夫。襄阳、随州、荆门等北部连旱地区科学调整了种植结构,扩种玉米、红薯等耐旱粮食作物。荆州、黄冈等水稻主产区采取适当提前播种的办法,大部分中稻抽穗扬花期避开了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天气。南部双季稻区则尽量压减直播晚稻,防范寒露危害。

10年前湖北也曾经遭遇严重干旱,在吸取经验教训后,湖北省农业厅严格了粮食品种审定,筛选出一大批高产、广适、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种。今年,广两优香66、扬两优6号等一批耐高温性较强的两系品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位置,为中稻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中育秧打基础

走进监利县福娃集团有限公司的机械化育秧温室,十几排育秧架一字排开。“这种立体式的育秧架大大节省了田地空间,不到4平方米的架子就可以培育一亩半农田所需的秧苗。如果农民自己育秧,一亩半农田至少需要一分半的育秧田。”福娃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部总监方冰说。

监利县农业局副局长李诗信说:“对农民来说,种田中比较难掌握的技术就是育秧,集中育秧帮农民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他介绍说,通过集中育秧培育出来的秧苗长得壮,适合机插,与人工栽插相比,每亩能多插3000至5000穴禾苗,提高了种植效率,保证了基本苗数。而且集中育秧成功率高,减少了生产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

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湖北省把实施水稻集中育秧工程、提高集中育种供苗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湖北省将集中育秧任务分解到各个粮食主产县市,省财政连续5年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工厂化育秧,农机购机补贴重点向集中育秧设施设备倾斜。目前,湖北省共建设大中小型早稻集中育秧基地3004个,早稻集中育秧面积达1550万平方米,大田栽插面积21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37%,湖北通过集中育秧,促进早稻种植面积扩大50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统防统治显成效

加入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后,石河镇姚岭村村民姚凡种地就省心了很多。他说,今年夏天,当地迁飞性稻飞虱虫害严重,合作社组织了统一防治,效果比他自己单独喷农药好很多。

据了解,稻飞虱虫害严重期间,华丰合作社组织成立了22个机防队,通过飞机高压喷洒,为周边农民提供统防统治服务。“我们每天作业面积能达到400亩。”华丰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说。据介绍,目前天门市农机合作组织中开展病虫防治服务的有38个,农田统防统治面积达40万亩。

今年以来,湖北省筹集资金300万元,采购一批先进适用的植保机械免费分发给重点服务组织。据统计,今年湖北省的专业机防服务组织达到2232个,比去年增加600多个,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25%,其中水稻达到36.4%。经过各级农技部门的努力,今年湖北的中、晚稻病虫害损失被控制在3%以内,明显轻于去年。

湖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秋粮收获期间不遇到大的自然灾害,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突破500亿斤,实现再丰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