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碗”现象一词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1995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一书,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统称特惠贸易协议下,各个协议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地绞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种现象贸易专家们称为“意大利面碗”现象或效应。
例如,在每个双边协议中,有关“原产地规定”的条款越来越多,也变得更加复杂。特惠贸易协议提供了具有歧视性的优惠待遇,例如,欧盟现在只将最惠国待遇适用于少数国家,而对于其他国家则适用一般特惠及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特惠待遇(特惠待遇超过了最惠国待遇)。因此,最惠国待遇实际上已经不是世贸组织的原则,而已从“最惠国待遇”转化成了“最差国待遇”,基于最惠国待遇的关税率实际上成为条件最差的关税率。
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有效地削减最惠国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可以解决“意大利面碗”问题(至少在进口税方面,如果无法取消非关税措施的话)。优惠是相对于最惠国关税的,如果后者有效削减,甚至削减至零,则特惠关税失去意义;特惠待遇的另一重内涵是非关税措施要求少于最惠国待遇,一旦最惠国待遇中的非关税措施得以有效削减,特惠待遇的优势自然减弱甚至瓦解。
(本报记者 刘 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