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0月14日公布的前3季度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为13.9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9月单月新增贷款就达7870亿元,高于此前市场预期,并创下3个月新高。在沉寂了3年后,今年以来我国贷款增速呈现提速迹象。市场一致认为,这反映了境内外较强的融资需求。“按照四季度每月6000亿元的增量计算,全年信贷增长规模或将逼近9万亿元。”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
央行数据还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7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狭义货币(M1)余额31.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专家认为这些数据基本符合预期。
前3季度7万多亿元的信贷增长,成为近年来同期最高值。对于当前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有专家认为,信贷的大幅度超预期,显示出社会信贷需求正在增加,宏观经济正逐步复苏。
据专家分析,信贷增加较快的原因主要包括,上半年完成全年信贷投放量少于往年;9月份外汇占款增加有助于改善银行的流动性;年初增长迅速的非信贷融资规模,随着监管加强规模下降,传统信贷数量随之增加。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银行投放信贷有能力,也有动力。
不过,贷款的快速增长也易引发一系列风险。“2009年信贷增量达9.6万亿元历史纪录,助推了此后物价、房价的快速上涨,今年信贷投放量也不低,必然影响到今后价格的快速上涨。”交通银行鄂永健指出。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前信贷投放不可谓不高,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出明显加速的态势,微观领域经济活跃度依然不高,显现出“融资旺复苏慢”的现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这是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信贷资源进入到了无法产生盈利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借新还旧,资金仅维持原有债务的存续,而没有投放到生产领域中。
这一问题表现在当前的经济金融领域,呈现出一方面过剩产能难以消化,微观企业活跃度依然不高,与此同时,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出现反弹。
“一方面要控制贷款增量,另一方面,也要清理和终止一部分‘僵尸企业’的融资需求,让它们不再无谓消耗增量信用资源。”刘煜辉建议。
在前3季度的社会融资数据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前3季度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在下降,意味着非信贷融资规模表现坚挺。
理财、同业、债券等非传统信贷融资模式,正成为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去年非信贷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近五成,实体经济通过贷款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取资金的趋向更加明显。
在此过程中,也要关注非信贷融资过快发展和过多的金融创新带来的新问题与风险。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也应注重调结构,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向债券、股票等融资渠道适当倾斜;另一方面,信贷投放要保持平稳适度增长,改善结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另外,为了避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监管应该“总量控制、分账经营、分类管理”,防范各项业务扩张过快。
(综合本报记者王璐、新华社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