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治与拓展的双赢之路
——广西梧州地质灾害治理惠民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陈 颐

广西梧州地处河谷地带,受地理条件限制,大量居民房屋依山而建,强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自2007年起,梧州连续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走出了一条防治地质灾害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双赢之路。

“过去解决地质灾害的做法主要是修建和维护边坡的保护设施、挡土墙,这种传统的防治措施既不经济也不理想。”广西梧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聂敏轩说,“现在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治理与搬迁避让相结合的模式,由点到面,把被动抗灾变成主动防灾,目的是既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地区老百姓所受到的威胁,又通过建设新的社区让居民安居乐业。”

好的思路需要资金支持才能完成,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首先要解决治理资金问题。钱从哪里来?对于财政底子薄的梧州市来说,要筹措这笔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恰逢此时,梧州市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亚洲开发银行及广西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帮助,经过项目设计和整合,梧州城市发展项目正式被列入我国利用亚行贷款2007年至2009年备选项目规划,贷款金额为1亿美元。该项目总投资为169642万元,实施期为5年。有了项目资金,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于2009年8月开工。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为了打赢这场地质灾害攻坚战,梧州市将工作重点放在2万多居民从山谷中搬迁避险的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综合整治工程。聂敏轩说,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梧州市成立了高效的项目管理和协作机构。梧州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到地质灾害现场调研,了解民情民意,找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决策部署梧州市的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作。不少治理点由于地处居民密集区,交通不便,施工用的材料只能靠人挑、用马驮。“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我们曾动用100多匹马运送材料。”

3年转眼即逝,对于亲自参与了这场地质灾害治理民生工程的人们来说,1000多个日日夜夜是终生难忘的。据了解,在此期间完成的平民冲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创新了地质灾害治理的模式,将地质灾害管理的重点从灾后重建转移到预防灾害的发生,实现了由被动抗灾向主动防灾的转变,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质量。

为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的破坏,保证人民生活长治久安,梧州市参考国际先进做法,建立了地质灾害预报和早期预警系统。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梧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起了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实时自动监测和报告系统。与此同时,根据气象数据和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开发地质灾害计算机动态模拟和预报模型,为地质灾害袭击的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的综合决策系统,提高了梧州地质灾害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据介绍,这是中国首批引入的加强城市地质灾害管理系统之一。

更令人称道的是,梧州还打破了“地质灾害治理是赔钱的事”的传统观念,通过地质灾害控制措施,把平民冲开发成没有地质灾害的优质城市用地,由市政府拍卖用于城市再开发。拍卖获得的收入将用于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未来地质灾害控制和防治项目的融资,使地质灾害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了防治地质灾害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双赢目标。聂敏轩说,“梧州试行的预防第一和自我融资的创新方法,将为中国其他城市和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良好的参考”。

在移民搬迁工作中,梧州市充分考虑移民的需求,采取灵活有效、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为搬迁居民提供充足的房源和廉租住房。安置实施阶段,梧州市政府非常注重照顾弱势群体,特地为五保户、低保户、女户主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了选择住房位置和楼层的优先权。

“原来住在山里,一下雨就怕有泥石流,彻夜不敢合眼;遇到泥石流,村里房倒屋塌,泥巴堵住门。”从山里搬迁出来住在枣冲区新居的王桂兰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政府给我家按照原来的面积补偿了18.8万元。我用16.8万元买了现在这套81平方米三室一厅的单元房。医院和超市离得都不远,生活既方便又安心,晚上睡得很踏实,我每天都感到好幸福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