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95593呼叫中心”,记者看到10多个接线员在忙碌地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关于助学贷款的咨询电话,这是国开行专门设立的助学贷款专线。在受理高峰期,呼叫中心日均解答咨询电话2000余个,帮助学生解决贷款申请渠道、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国开行合作机构及系统密码重置等一系列业务咨询和系统操作问题。
此外,各地即将上大学的学生们还可以从高中集体预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一上午的时间即可办好贷款手续。“填个表、准备好身份证,通过资助管理中心一条龙服务,很快就办好,而且以后几年续贷不需要再办理困难证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的学生李昊告诉记者。这位来自山东的贫困生对国开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便利和及时有深刻的体会,这使得许多像他一样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谁也不希望自己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被断送”。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在全国高校开学之际,国开行继续推进以“生源地贷款”为主要形式的助学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20亿元,资助贫困大学生774万人次,贷款余额305亿元,本息回收率为96.5%。预计今年将新增发放助学贷款127亿元,较上年增长6%。
创新合作模式
助学贷款是除了财政投入之外,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渠道。国家开发银行占据了这项业务的80%。优化贷款方式、创新运用银政合作成为其做好这项业务的关键。
助学贷款是除了财政投入之外,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渠道。国家开发银行占据了这项业务的80%。虽然数额庞大,办理手续却非常简单。在办理手续方面,许多省份只需盖一个章,学生就能申请下助学贷款,最多的省份也不超过5个章,村委会、民政局或所在高中任意一个章,就可以完成贫困认定。
而事实上,国开行没有零售业务网点,员工人数也不多,大部分学生从获得助学贷款直到偿还完,都不曾与国开行谋面。这么巨大的工作量是怎么完成的?优化贷款方式、创新运用银政合作是解决之道。
在贷款方式上,近年来逐渐从高校助学贷款转向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将过去仅仅依靠学生信用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学生及其直系亲属为共同借款人的双层信用模式,并建立了借款学生入学前、入学后和就业后三个阶段的信用联结,将学生家长、高校和就业单位等信用相关者联结成一条风险防范链。生源地贷款的共同借款人(直系亲属)所在位置通常是不动的,学生即使毕业了也好联系。
在理念上,国开行以金融社会化理念为基础,不以人员、网点为依托,通过强化与各级资助中心的合作,搭建起两级管理平台:一是省级管理平台,各分行与省级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联合组成省级助学贷款领导小组,以各省教育资助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负责牵头管理本省高校及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二是基层操作平台,省级教育部门指导设立县级和高校资助管理中心,作为助学贷款业务的操作平台,分别负责生源地和高校助学贷款的受理、审核、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催收、贷款信息管理及学生的诚信教育等具体事宜,充分发挥县级资助管理中心(生源地贷款)和高校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贷款)贴近学生、信息充分、管理手段丰富的优势,全面参与助学贷款的流程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并且加强了风险防控能力。
截至目前,国开行已与25个省级资助中心,1940个县区资助中心,2594个高校资助中心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履行社会责任
助学贷款相比其他贷款业务,利润低、金额小,但贷款审批流程和贷后管理反而工作量较大和收益不对等。国开行在创新模式做大这项业务的同时,也较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
许多银行不愿意涉及助学贷款,是因为助学贷款相比其他贷款业务,利润低、每笔金额都比较小但贷款审批流程和贷后管理反而工作量较大和收益不对等,违约率也比较高,在操作、管理、收益、风险等方面存在各种困难。国开行在创新模式做大这项业务的同时,也较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除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还考虑到了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发展。
助学贷款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针对近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开行主动延伸服务外沿,通过联合客户企业举行专场招聘会、开办青年创业贷款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国开行已经在吉林、青海、河南等省举办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专场招聘会”,682家企业受邀参加,提供工作岗位1.7万个,4.3万名学生参加。
国开行通过推行校园诚信教育、支持借款学生创业就业等方式,保持了助学贷款健康运行。目前,已有232万名借款学生毕业进入自付本息期,占全部借款学生的52%。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和爱护,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自强、自立和自信的发展环境,使他们有能力维护自己的诚信记录,确保助学贷款这项惠民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