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打造的3A级江南古村落风景区正式开放,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江南古韵的好去处。
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桐庐的探索只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2003年,浙江省委决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揭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10年来,连续3届省委持之以恒,将农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农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也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鲜活样本。
美丽环境:
绘就江南田园好风光
屋前屋后遍植荷花,村里的数百亩农田也成了荷塘——漫步在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除了领略荷风送爽的美景,还可见溪沟清水淙淙,大街小巷干干净净,一派素雅恬静的田园风光。
现在来环溪村的人恐怕无法想象,这里曾经“脏、乱、差”,村民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来形容。几年前,桐庐县“清水治污”工程开始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刀”,推行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环溪村陆续完成了村里每户的生活污水管道铺设,建起了污水处理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目前,桐庐183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全覆盖。同时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5亿元,建设2000余个污水处理工程,铺设2500公里污水管网,建造7万余只窨井,首创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惠及全县16万农村人口。
10年来,浙江先后投入1200多亿元资金,千方百计抓好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狠抓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截至目前,浙江已完成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率达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62.5%。
美丽经济:
提升农民富裕新台阶
环境美了,农民的生活也得富裕。
在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电商兴市成了农村新名片。2008年,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山核桃等农产品资源,该村的电子商贸蓬勃发展,已经初具集聚效应和发展规模。目前,全村已拥有电子商务网店40余家,网店加农户来料加工的模式带动300余人就业。2012年年销售额近1亿元,创利800余万元,支付劳务工资200余万元。
为加快新农村发展步伐,杭州市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旅游、养生、运动、文创、物业、电商等6类新型业态,培育形成了西湖休闲观光、萧山都市休闲、余杭乡村旅游、富阳运动休闲、临安农家避暑、建德养老保健等特色产业。据浙江省农办统计,截至2012年底,仅农家乐一项,农民直接经营收入就达到84.4亿元。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实现了和谐发展。2012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52元,连续28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7:1,远低于全国平均数。
美丽服务:
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
美丽乡村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要实实在在满足农民的公共服务需要。2011年以来,浙江实现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通信通讯等50多项服务;中心村建立集商品供应、农技推广、金融服务等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基本涵盖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10年来,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均在95%以上。
“‘千万工程’实质上就是民心工程。”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示,浙江把“加强公共服务”和“推动以文化人”当做“千万工程”的两翼,“两翼齐振才能强”。
结合环境整治,浙江村村“种文化”:嵊州市借着“种文化”东风,将“越剧之乡”品牌越擦越亮;杭州将“15分钟文化圈”推向乡村,正在实现文化设施村级“全覆盖”。“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文化氛围形成了,村民便在潜移默化中文明起来。”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
10年耕耘,带来累累硕果,浙江长兴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奖”第一名,浙江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11年,浙江被国家确定为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率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