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北京站人来人往。赶火车的人们行色匆匆,不时有人抬头看看站前的大钟。每到正点,悠扬浑厚的报时乐曲《东方红》便缓缓飘出,听着这亲切的钟声,每个在路上的人心中都充满暖意。大钟的准点运行,依靠的不仅是先进的机械,更是一批默默工作的“守钟人”。
今年52岁的张兵就是其中一员。张兵是北京通信段北京站通信工区的工长。张兵还记得上班第一天,师傅一字一句地告诉他,“照顾旅客和大钟就是你的工作。北京站的大钟是北京站也是北京的标志,守护它是我们的责任,必须确保大钟一秒不差。”为了这一秒不差,张兵坚守了近30年。
张兵所在的通信段工区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区,15名员工由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构成。通信段每天都指定专人24小时值班盯守,确保塔钟运行安全、准确。“现在技术进步,工作强度减轻了许多,就说这塔钟吧,自1959年建站以来,已经历了3次换芯。”张兵告诉记者。
“我刚上岗那会儿还是老式机械打点塔钟,每天能差出5到10分钟。”张兵回忆说。那时候,每天爬上陡峭的钟楼,手动调节误差,利用机芯部分的摇杆,带动四面钟表同时运转,“工作很危险,也很辛苦”。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站更换为上海电钟厂生产的电子脉冲式的塔钟设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老钟再次更换为在塔钟制造领域中技术更为先进的烟台持久钟厂设计制造的两级子母钟式设备,使用至今。“现在,大钟进入高科技时代,通过GPS接收全球卫星信号校准走时!”张兵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