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消费的“北京实践”
本报记者 金 晶
图:来自阿根廷的《极限震撼》不仅加入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成为“创意消费嘉年华”板块的重点项目,主办方还特别推出优惠套票。
图:“2013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研讨会”上,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张慧光与嘉宾们共同探讨如何促进北京文化消费。

金秋时节,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给首都市民送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以“消费文化,品味生活”为主题,消费季摸索合作模式,借助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打造新型平台,体现便民惠民,其实也成为对接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与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

亮出文化消费“新名片”

作为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重点打造的品牌,“文惠卡”的推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看电影、看演出、买书……,有了这张卡,好多活动都能享受到优惠。”市民邵女士早早便在网上填写了文惠卡的申请书,还将网址链接通过微信发送给了亲朋好友。“据说10月前开始发放,国庆期间就可以使用。”邵女士说,“希望发放的覆盖面更广些,让更多的人能够顺利领到。”

“文惠卡商户加盟拓展工作启动后,北京地区众多文化企业反响强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有300多家企业和单位确定加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张慧光告诉记者,“加盟商户将被授予‘北京文化惠民卡特约合作商户(单位)’标牌,优质加盟商户还将获得专题宣传、定向推广、业绩增长等奖励。”这种奖励获得了企业的青睐。在“文惠卡”项目推介会暨首批加盟商户签约仪式上,北京图书大厦、首都博物馆、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4家文化企业和单位作为企业代表,正式签约成为加盟商户。企业纷纷表示,“文惠卡”是政府提供的一个面向广大消费群体的宣传促销平台,这是任何单体企业花巨资打广告都难以做到的,要抓住机遇,踊跃参与。

“‘文惠卡’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一个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既是‘惠民’良机,也是‘惠企’商机。”张慧光说。

为了提升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文惠卡”除了“优惠多多”,还“大奖连连”。该卡采用“持卡获得优惠,消费获得积分,积分获得奖励”的消费引导机制,持卡人在加盟商户消费,将享受相应的优惠折扣和积分,并可用积分兑换优惠券、礼品,参加月度、季度、年度的抽奖活动。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文惠卡’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快速获取所需文化商户的新鲜信息和优惠信息。为方便人们使用,“文惠卡”还提供了实体卡、二维码、电子卡等多个“版本”。

丰富活动让群众成主角

随着“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式拉开序幕,一系列新奇有趣的活动也陆续展开。与往届不同,今年的设计周成为了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重要环节,并首创推出“设计消费季”。“设计消费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李丹阳说。

多层次深挖细剖文化消费需求,是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特点之一。除“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外,本次消费季9大展销板块还包括北京艺术博览会、工艺美术和非遗嘉年华、动漫游戏嘉年华、“798”创意消费嘉年华、中国民族精品博览会、北京文化数码产业博览会,等等。此外,消费季还设立了9大专项活动,包括2013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研讨会、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文化惠民月电影展映、北京家庭阅读季、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消费新趋势(北京)研讨会暨文化产品消费排行榜发布、北京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慕尼黑国际啤酒节”北京之旅、欢乐美食文化嘉年华、首届北京网上惠民文化消费季,等等。

“消费主力已开始发生转换,‘80后’、‘90后’逐步扩大了文化消费的份额。”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茂非说,“我们做过统计,‘80后’、‘90后’占城市总人口的30%左右。虽然他们可能还无法承担很高额的文化消费,但这个群体文化消费的潜力不容小觑。”

本次消费季上,充满时尚感的消费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曾在德国留学的马婷就是一名“80后”,她和朋友们参加了在奥林匹克公园举办的“慕尼黑啤酒节——北京之旅”活动。马婷兴奋地说,“主棚里原汁原味的歌舞令人激动,大家伴着音乐围场跑动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在享受美酒美食的同时,近距离地接触慕尼黑风情,这种交流互动的方式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集思广益聚焦新趋势

对于业内学者和企业来说,惠民文化消费季的论坛环节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思路的开放场所。以“2013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研讨会”为主,关于文化消费话题的讨论从会内到会外,渐渐扩散开来。

“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中,消费是根本的一环。只有在市场化的前提下,消费者掏出了真金白银,我们所有的文化产品才真正成为商品进入了文化市场的循环之中,才能激发创意,促进这个产业循环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金元浦说。

著名文化学者、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表示,文化消费惠民需要降低“软”“硬”两道槛。“硬门槛”主要指各种文化产品高价位;“软门槛”则指人们文化素养的积淀及欣赏习惯的培养。

新元文智集团董事总经理刘德良直言,文化消费的不确定性还大量存在,“消费时间是文化消费的核心关键点。扩大文化消费需要换位思考,考虑人们有多少时间能够用于文化消费。当然,文化消费还要考虑消费的环境、意愿、习惯和能力。”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张慧光:多管齐下 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本报记者 金 晶

记者:北京市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从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市民扩大文化消费,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张慧光:扩大文化消费是贯彻中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首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内生动力。

同时,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可倒逼企业在创新产品和激发创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扩大首都文化消费,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是提升首都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记者:北京目前的文化消费状况和潜力如何?

张慧光:近年来,北京文化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目前我们离文化消费的“爆发式”增长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几个方面:

从文化消费的人群来看,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文化消费支付的意愿和支付能力的差别。目前北京低收入人群的文化娱乐支出仅为高收入人群的十分之一。同时,当前消费主力已经发生了转换,“80后”、“90后”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

从文化消费的观念来看,传统的消费习惯制约着文化消费水平。有人觉得文化是政府提供,市民享受,为什么还要花钱去消费文化呢?要他们转变观念,我觉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文化消费的环境来看,企业出精品的动力不足,政府引导企业出精品的政策不够,致使文化消费市场上真正的精品还不够多,特别是价廉物美的产品太少,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难以形成文化消费。

记者:北京还有哪些扩大文化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的思路和举措?

张慧光: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要把文化消费纳入全市总体的宣传布局中,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加大文化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增强市民文化消费的知识储备,组织网络达人、文化名人引导文化消费的时尚潮流,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

二是协调推进,形成文化消费的整体合力。文化娱乐业消费已明确为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考核指标,应该就相关部门的指标进行分解、协同配合,形成一揽子工作机制。

三是搭建交易平台,扩大文化消费交易的规模。我们将及时总结首届惠民文化消费季的经验,改进工作方式,为扩大文化消费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北京还应充分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加强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版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的建设,努力使知识产权交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加强渠道网络建设,以文化输出带动文化消费。要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出口。加快推进大山子文化保税区建设。同时加强国际营销,扶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另外,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带动文化消费升级换代。

此外,北京市还建立了文化投资服务体系,并与银行合作建立了存贷平台,将有力促进北京文化消费的增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