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力从何而来
齐 平

黄金周长假制度设立以来,“假日经济”已初见端倪。可以想见,今年“十一”后盘点,又将传来一片盆满钵满的报喜声。

但是,黄金周短暂的热闹,并不能掩盖也不能改变我国消费总体上的低迷状况。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已是连续3个月站在43万亿元的历史高位;人均GDP排名87位的中国,人均储蓄已居世界首位。消费占比的逐年滑落,与储蓄率的日趋走高,形成鲜明对比。

近日出版的《消费的力量》一书对多国信用消费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其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比照: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型发生在1880年至1920年间,当时呈现出规模化生产趋于成熟、工业产能出现过剩、消费需求替代生产成为增长瓶颈等诸般特征,正与我国目前的状况多有吻合之处。

据测算,在美国,商业信用消费规模平均每增加1亿美元,能增加2498万美元GDP——这样令人心动的描绘,怎不让人对消费潜力得以释放的前景充满憧憬。

中国和美国分别被视为投资驱动和消费驱动两端的典型。有多大的差距,就有多大的空间。在我国目前投资和出口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有庞大储蓄作靠山的消费“马车”被寄予拉动中国经济换挡升级的厚望也在情理之中。但消费多年以来“拉而不动”,让人颇伤脑筋。

将扩大内需的潜力转变为经济前行的动力、国家竞争的实力,而不是被资金的堰塞湖憋出内伤,考量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正如成思危先生为《消费的力量》所著序言中说,要真正促进消费,就必须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这就是说,一是要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为居民提供适当的消费产品。”

再长的一周也不过是7天。要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把黄金周拉长成“黄金年”,乃至迎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黄金30年”,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提出的“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让百姓敢于消费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比黄金周更重要。在预期不明朗的情形下,信心往往是需要小心轻放的易碎品。

比如,“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本意不过是在基本养老之外提供更多元的市场化选择,但放在“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延迟领取退休金”等不绝于耳的语境中,所引发的不安,使很多人忽略了7000多字的意见全文里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主导作用的正面信息。

再比如,近期各地举行的房展会上,有人搞行为艺术,“遛螃蟹”讽刺“高房价横行”的冷酷现实、扛枷戴锁影射“房奴”的窘迫,但更多的是见房子就抢、惟恐不买吃亏的“中国式买房”。看似信心满满的背后,折射出的依然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迷惘。

释放积极的信号,改善消费预期,才能为消费型社会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珍惜百姓的消费信心,就是珍惜中国经济的未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