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 宇 安 蓓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初现企稳向好趋势,市场信心增强。此前一度“唱空”中国经济的外资机构,也重新对中国经济给予积极评价,认为随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当前的复苏态势将在未来持续,特别是陆续出台的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利好。
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确
社会用电量、货运量、工业增加值、PPI指数等经济数据被视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三季度以来,这一系列经济数据正明显好转,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确。
数据显示,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8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3.7%,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8月份我国PPI环比上升0.1%,而上月是环比下降0.3%,这是今年4月份PPI环比下降以来的首次由负转正。在诸多利好数据的带动下,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4%,增速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为年内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对于这一可喜变化,外资机构一改此前“唱空”论调,开始“唱多”中国经济,认为今年以来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举措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正向引导作用。
“中国基建开支增加保证了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经济增长下行风险正在放缓。”渣打银行指出。
巴克莱资本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在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区域性项目工程建设的支出,不少城市基建项目在今年审批速度加快,这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改革“祛害”解除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
外资机构认为,中国政府近期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不少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并且取得阶段性成效,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没有“硬着陆”风险的重要原因。
6月底以来,针对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市场预期比较悲观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没有再度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取而代之的是减负小微企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有效托住了经济增长的“底”,大大提振了市场信心。
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指出,6月底出台的系列稳增长政策改善了去年年底经济低迷的走势,政府显示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强烈意愿,而且已经开始实施部分结构性改革措施。这种增长加速是否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和细化。
渣打银行指出,从反腐、限制政府审批权力、利率市场化、稳健货币政策等政策信号来看,关键改革已经开始,计划于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望讨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系列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增长有重要影响。
今年以来,改革在各个领域稳步推进。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一系列行政审批权相继下放。此外,还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新一届政府致力于通过结构改革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讲很有利。
看好中国经济后市表现
受近期中国经济数据回暖的影响,部分外资机构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
花旗银行9月初将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7.4%上调到7.6%。瑞银集团将全年GDP增长预测从7.5%上调至7.6%。而德意志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在第三季度回升至7.9%,在第四季度进一步攀升至8%。这是德意志银行8月份以来两度提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上调中国经济预估源于8月工业产出、零售销售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好于市场预期,来自消费者的下游需求和投资活动都已开始为整体经济提供支撑。”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外资机构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摩根士丹利认为,根据内需的增长势头和该机构对未来18个月全球需求预测,中国经济增速急剧放缓的情况可以避免,在去杠杆化过程中经济增速将呈现U型路径。
一些外资机构认为,改革成效或成为扰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陆续出台的宏观政策和改革措施有望为中国经济释放持续利好。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