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海的产业升级之路
□ 本报赴广西采访组

初到北海,正赶上当地举办北海市首届十大经济人物颁奖典礼。现场热烈互动的气氛中,一个个企业家神采奕奕,登台亮相。

“这些企业的成长历程,正是我们北海三年跨越发展的缩影,都不容易呀。”当地同志感慨道,北海经济近几年的发展可谓“聚变”:2008年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76.49亿元增长到630.78亿元,翻了一番;财政收入从27.03亿元增加到100.09亿元,翻了近两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翻了两番多;去年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在广西全区均排名第一。

听着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琢磨着这些变化的数字,我们开始试图去探寻北海,这座西部沿海城市曾经、正在和即将经历怎样的产业升级之路。

没有产业支撑 城市难有未来

北海“出道”很早,1984年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即位列其中;北海曾名气很大,上世纪90年代那场风云变幻的房地产热潮,至今仍不时被人提起。

然而,喧嚣过后的北海却长期归于沉寂。产业转向何处,城市走向何方?痛定思痛之后,北海人认识到,北海发展几度辉煌却又复归沉寂,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产业支撑,城市内生力不足。

2010年初,北海决定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区位优越独特、开放历史悠久的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进项目求突破,发展产业壮实力。“当时在那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那样实力弱底子薄的基础上,敢于作出三年跨越发展的决策,明确提出与2008年相比GDP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两番、规模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这些目标,可以说是一种超常规的谋划与决断。”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感慨地说。

这种决断来自于对自身发展优势的清醒。“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区位和开放都是北海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北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山青介绍说,北海3年多来广借外力推动跨越发展,坚持把发展临港优势产业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发展产业抓项目建设,加速打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同时,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等其他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北海铁山港区,广西渤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入驻企业。洁净明亮的生产车间里,一桶桶大豆油正在生产线上加工包装,入库待运。“这条生产线每天可加工大豆6000吨,大豆油销往西南地区,豆粕销往海外市场。”公司副总经理卞尊杰介绍说,尽管港区的交通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但这家来自山东的粮油加工企业,看重的是港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的独特优势。

在北海采访,记者发现,怀有同样想法的企业家不在少数。短短几年时间,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石化产业纷纷落户北海。2012年,北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从2008年的191.09亿元增长到1020.89亿元,增加了4.3倍,翻了两番多。

产业发展实现大突破,显著增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底气和后劲。王小东说,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北海潮起潮落的发展轨迹发生了根本转变。

既要跑得快 还要姿态美

经过三年超常规发展,北海是否还能延续这一势头,发展后劲从哪里来?今年上半年北海各项主要指标增速给出了答案:在去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北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6%、财政收入增长19.25%,两项指标均排在广西前三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1.07%,增速在广西位列首位;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分别贡献税收42.56亿元,占42.56%,拉动全市财政增长69.3%。

“今年北海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连续多年大规模投资积聚的效能正逐步释放,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园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多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为工业发展中坚力量。”林山青说。

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潮对此感同身受。指着热连轧生产线上一段段火红的合金钢锻,何潮介绍说,在上半年钢铁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北海诚德逆势增长,实现利润3.1亿元,原因就在于项目建设伊始就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档次高,市场空间广,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标准,项目被国家列入钢铁产业鼓励类名录,企业发展获得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类似诚德镍业这样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北海有一批。从项目引进之初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直接在增量上调结构,为北海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市委书记王小东将其称之为“既要跑得快,又要姿态优美”。然而,对于北海这个产业发展仍属蹒跚学步的“幼儿”来说,跑得“又快又美”并不容易。

“北海发展的经验证明,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对于转型升级来说未必就是劣势。跟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包袱小,一张白纸好绘图的跨越发展优势显著。”曾有专家这样指出。

补上工业短板 留下生态宜居

清澈透明的水从假山上流下,撞出洁白的水花,汇进一个小水池,一群锦鲤在池子里欢畅游动……这是位于铁山港临港工业区的中石化北海炼化厂污水处理池的一景。“池里用的是炼化厂处理后的废水。”炼化厂综合管理部科长刘志乾对记者说。

不远处的一块电子屏显示着污水排放实时数据。“我们的污水处理自用率达到90%,剩余的10%送到附近的北海诚德做工业用水。”刘志乾介绍,炼化厂建有国际一流的烟气脱硫系统、燃料气回收系统等环保设施,从源头到生产末端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

“石油化工历来被认为是高污染产业,当初把这样的项目布局在海边,会不会担心对环境产生影响?”面对记者的疑问,当地同志告诉我们,北海炼化建设初期,不少人有同样的疑虑,但事实证明,重化工项目在实施技术改造之后,环保能力已今非昔比。

从三年跨越伊始,北海市委、市政府就清醒地认识到,北海要实现跨越发展,只有加快发展产业,夯实产业支撑,工业化这一课跳不过,关键是找到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招商开始,北海就坚持环保的高标准,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招商引资的审批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坚决制止有损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北海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监管。北海市划定严格的禁燃区,对城市建成区、烟尘控制区实现100%覆盖,北海工业区成为广西首个“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全区率先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11家废水国家监控重点企业全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补上工业短板,留下生态宜居,北海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从经济结构看,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8年的25.5:34.9:39.6调整为2012年的20.3:49.1:30.6,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加值大幅提升,充分说明北海的工业化“补课”,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北海被住建部授予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领域最高奖项——“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北海的空气质量PM2.5长年平均在20左右,沿海海水保持在最高标准的1类水质。在北海采访的几日,不论走到哪里,记者都被其“百步花各异,千米树不同,一街一幅画,一路一园林”的景致所感染。清新的空气、湛蓝的海水,北海的生态魅力依旧,绵延的40里银滩、碧波环绕的涠洲岛正满怀信心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本报赴广西采访组记者:王若竹 郑 波 杨国民 周骁骏 童 政 董 磊 于 泳

执笔:董 磊

压题照片 美丽的海滨城市——北海新貌。 资料图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