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金融改革的关键一步,但也并非改革的全部内容。特别是当前由于国内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广泛支撑,融资信息渠道还不够通畅,仅靠利率市场化改革单兵突进,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会大大削弱,小微企业融资不畅等难题仍然难以有效解决——
近日召开的中国银行业协会第十三次会员大会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首次系统阐述了银行业深化改革思路,并提出具体改革发展六项原则,被认为拉开银行业深化改革的序幕。自今年中央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求,到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我国金融改革路线已日渐清晰,金融市场正向深度市场化稳步迈进。
梳理本届政府金融改革的方向,不难发现其目标是要惠及实体经济、促进结构调整,即保证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更多支持中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更好配置到私人部门而非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在金融改革推动下,国内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转型意愿迫切,很多银行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并未因金融改革加速、银行转型而明显改善,大部分企业申请贷款依旧困难,而且企业和银行已签订的贷款协议落地的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很多小微企业主没有意识到银行的转型趋势,认为银行仍同过去一样“嫌贫爱富”,主动跟银行打交道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仍不健全,缺少规范的财务报表,在缺少抵押、担保和信用记录的情况下,银行难以按照标准化的市场交易型评估流程放贷;三是银行担心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创新尝试可能导致大的风险发生,也担心自己的成功模式容易被对手复制,“失败是自己的,成功是大家的”,导致银行对小微贷款创新积极性不高。
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金融改革的关键一步,但也并非改革的全部内容。特别是在当前,由于国内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广泛支撑,使得融资信息渠道不够通畅,仅靠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单兵突进,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就会大大削弱,诸如小微企业融资不畅等难题仍然难以有效解决。这种现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不能根本改变,就会使得金融资源错配的现状难以扭转,资金仍然难以到达最需要钱的领域,短期内会继续钻入房地产等投机领域,造成“实体经济冷、虚拟经济热”;地方政府凭借政府信用背书或者土地抵押的形式获得大额贷款,有竞争力的私营制造部门难以获取所需资金;区域金融风险和银行系统风险暴露,如无有效控制,将导致风险加速积聚。
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起成熟高效的金融市场。考虑到金融改革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应适时提供改革的配套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一是在金融改革初期,积极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商会和协会的中介作用,克服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为有贷款意向的银企双方实现关系对接。二是继续坚持执行和深化“营改增”改革、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同时严格审计和税收稽查,赏罚并用,减弱其违规做账的动机,使银行在贷款时能够“有表可依”,便于评估企业的风险。三是建立发展覆盖各类规模企业的征信系统,降低企业信用违约的整体风险,为最终推广标准化的市场交易型融资模式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