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来了,村民富了
8月的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室外是暑气逼人的高温,但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里,魏柳娥的茶座却凉风习习、茶香四溢。
魏柳娥是振成楼第四代媳妇。2007年,她瞅准土楼旅游的前景,把生意从广东搬回家门口,卖起了家乡特产——茶叶、烟丝和糯米酒。魏柳娥开朗健谈,许多游客都喜欢一边在她家的茶座品茶聊天,一边听她讲解土楼文化与客家习俗。“多的时候一天能挣500多元,最少也有100多元,月收入过万元不是问题。”魏柳娥满意地说,“我们不用愁生活。只要有游客,生活就有保障。”
像魏柳娥这样的“悠闲小老板”,在洪坑村随处可见。洪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所在重点村之一。每年400多万人次的游客量,给洪坑村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门口卖起土特产,很多村民还在自家土楼里开起了客栈、农家饭庄。
村民林勤胜在福裕楼有十来间客房,还在一楼摆起了4张八仙桌经营餐饮。同时,爱泡茶的他还兼卖茶叶,房客不多的时候也做兼职导游。林勤胜说,“去年一年挣了近8万元,相当于家里每个人拿3000多元”。现在,他大学刚毕业的儿子也回家乡帮忙打理客栈了。
湖坑镇镇党委副书记李维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洪坑村有近10%的农户卖茶叶,这些小茶叶店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房间比较多的楼主则办起客栈、餐馆,户均年收入也有2万多元;景点内90%的电瓶车司机都是本地人,一个月的工资3000多元;村民摆个小摊卖水、小工艺品、草帽等,一天下来平均收入80元左右。连村里的老人也被旅游公司雇去清扫垃圾,每个月也能挣1000多元。去年,旅游业让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而这还不算旅游公司给每个村民的983元门票分红。
现在,洪坑村村民的生活状态令人羡慕:早上开车把孩子送到城关的学校,9点回到村里打开店铺、支起小摊,开电瓶车、当导游……到下午3点的时候,游客“退潮”,村民们也“下班”回家。晚风微拂时,村民泡茶聊天,爱热闹的还跳起广场舞。
文化兴了,土楼响了
永定是著名的“土楼之乡”,全县共有2万多座气派恢弘的土楼。不过,永定土楼的名头真正叫响,还是这几年的事情。
“永定土楼旅游产业旺起来,关键在于解决了4大问题:让游客想进来、让游客能进来,让游客想住下来、让游客有地方住下来。”永定县委书记毛高良说。
2008年,永定推出“文化舞动土楼”战略,精心整理土楼文化,从建筑艺术、传统民俗、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等多方面挖掘,出版书籍、音像作品。同时,他们精心制作了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剧《土楼神韵》,不仅在景区演,还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并3次赴台湾巡演;大型原创歌剧《土楼》获“中国首届歌剧节”最佳剧目奖,交响乐《土楼回响》先后赴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让土楼与客家文化扬名海内外。随着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永定土楼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为了让游客能进来,永定县自筹4.5亿元建设4条环土楼景区旅游公路,把湖坑、高头、下洋3大土楼景区连成了一片,使8个土楼乡镇“景区化”。随着“双永”高速永定段、湖城高速相继通车,龙厦高铁去年通车,永定与厦门、梅州、汕头已形成两小时生活圈,游客来永定更方便了。
过去,游客来永定,往往看完土楼就走。为了让游客想住下来、有地方住下来,永定一方面引导村民在土楼建设特色家庭旅馆和经济型酒店,迎接自驾游队伍,另一方面在村外建设标准化酒店,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现在,不少游客都愿意在土楼里住上一夜,去客家美食中心品尝当地风味,再去土楼风情街感受客家文化。
多管齐下,推动了永定旅游大踏步发展。2012年,永定接待游客40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5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92.8%和436%;旅游业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6.3%提高到去年的17.7%。今年上半年,永定接待游客212.1万人次,同比增长13.7%;实现旅游总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19.1%。旅游产业富民效益凸显,旅游直接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多元。如今,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永定“富民强县”强劲而厚实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