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报记者 杜 芳 实习生 尹书蓉 欧阳子玉

北京西城区里仁街附近的10平方米出租屋里,住着两个“时尚顾问”,“80后”小胡和“90后”小卢。

他们从四川农村来到北京务工,两个小姑娘不想从事保姆、服务员、收银员等农民工的“传统”职业,而是选择了相对高端的彩妆行业,希望用这抹色彩涂画出斑斓的人生。

培训费花了3万

小胡和小卢到彩妆学校需要3万元的学费,平时学习所必需的各类化妆品也是一笔不少的投入,选择从零开始学习彩妆压力很大。但是为了提高自身“含金量”,以后能跻身高薪行业,小胡和小卢还是咬咬牙报了名。

小卢告诉记者,在四川老家种地的多是老年人,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很少在种田上钻研,希望能学一门技能到城市务工。统计数据也印证了小卢的说法,据统计,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只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

现在的小胡和小卢,对于各类化妆品和护肤品已经如数家珍,虽然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小胡和小卢穿着考究的工作服,化着淡妆,进出高档商场,甚至比城里人还要时尚。

“原来以为进了学校学习,入了门,有了技术就能跻身高端行业,现在看来完全没那么简单。我们这些新人,只能去赶一些走秀场帮助化妆,工资并不高。剧组开的工资高但是很难进去,即使能进去也是打杂。所以新人找工作的渠道并不畅通,工作待遇也低于原先的预期。市场抢手的是品牌化妆师,要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就面临着更多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小胡说。

饼子成本不足3元

小胡和小卢经常光顾出租屋附近一家卖饼的小店,因为经常需要赶场来不及吃早饭,三四块钱的饼子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既省钱又顶饱。

来到小胡和小卢说起的饼子店,记者看到,饼子店老板和他的一家人都在忙碌着,和面的和面,卖饼的卖饼,饼子价格从3块钱到5块钱不等,顺便卖些塑封好的面条,生意很红火。

饼子店老板说,他们从早上6点开门营业到晚上10点才休息,常常入睡时已经半夜,早上5点又要起床做饼,天天如此,周而复始。

“没有什么文化,我们只能做些简单的小生意。做饼子比较简单,没有门槛,只要不怕辛苦多多少少都能赚钱。”饼子店老板说。

小店附近有不少单位和住宅楼,来来往往的过客也为小店带来了不少生意。小店每天能卖300多个饼子,除去面粉等成本,每天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一年能收入20万左右。不只是对于农民工,对于城里人来说,这样的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了。

高投入不等于高收入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职业选择也变得多元,像小胡和小卢这样希望跻身高收入行业的农民工不在少数。他们不惜花费上万元来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但是高成本的培训并不一定能带来高收益,小胡和小卢的年收入就远远低于饼子店老板。

四川省成都市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培训部负责人指出,农民工在择业过程中,也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无助于自身择业竞争力的提高。有些工作被看作粗活、没有技术含量,实际上收益并不低,而盲目参加各种培训学校,用高投入“镀金”,未必就能“砸出”市场竞争力。

小胡和小卢经过培训学到了一些技术,但是初级水平的化妆师并不能达到预期收益,如果要向更高级化妆师方向发展,资金等各项成本过大,她们的经济能力难以承受,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项目和达到的职业技能水平往往难以符合市场需要,降低了农民工择业的竞争力,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经常是,农民工经过了培训仍觉得就业难,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同时,企业喊招工难,招不到合适的工人。

近些年来,有关部门开展了针对农民工的各类培训,如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培训,劳动保障部门的在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

专家建议,农民工应该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因为这些培训项目涉及焊工、电工、缝纫、电子、种养殖业等几十个专业,这些培训结合市场需求,更有针对性,也更符合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是农民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