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公民环保意识增强,自愿把废电池与生活垃圾分开,另一方面是小区里回收废电池的设施难觅踪影,废电池难于处理;一方面是全社会都在呼吁莫让废电池污染环境,要通过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另一方面是仅靠环保大义无法打动企业投身废电池回收处理之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一次性电池和充电电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尽管废电池的回收是个老话题,但记者连日来走访社区、校园、电器商场、电池生产厂家、行业协会、回收企业等发现,对于废电池的出路,社会上仍然存在很多疑义,从事废电池回收处理的企业也很少,在许多城市还是空白。
集中回收 是否有必要
从环保角度来看,碱性锌锰电池中的含汞量已经得到严格控制,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电池,但镉镍电池等废弃的可充电电池需要回收;从资源循环利用角度看,无论是废一次性电池还是可充电电池,回收都是有价值的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废电池单独回收”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记者在北京东城区的几个社区随机采访了几位居民,大家均对回收废电池的行为表示支持。但是,也有居民提出疑问:“我们小区楼下以前有专门回收废电池的垃圾筒,但是眼看着里面的电池越放越多,却没人来收。时间一久,里面就开始流水了。现在,连这样的垃圾桶也没有了。”
废电池还需要回收吗?2003年,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颁发《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废电池的收集重点是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废弃的可充电电池。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性电池。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在北京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果壳网等也能看到相关科普知识。
按照1997年发布的《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生产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自2006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这意味着一次性电池生产、销售的“无汞化”已基本实现。苏州电源化学研究所副主任刘艳告诉记者,我国市场上绝大部分碱性锌锰电池都能达到低汞或无汞要求,仅有一些小企业非法生产汞含量超标的电池。
应该说,单从环保角度来讲,废一次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如果集中收集废电池而不处理,带来的污染隐患可能更大。这也是居民小区中废电池回收设施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除了碱性锌锰电池等一次性电池,如今,手机、剃须刀、录音笔、充电宝等大量采用镉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可充电电池。废弃的可充电电池如何回收,仍是个大问题。2011年起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规定,实施范围覆盖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和电脑等,但手机尚不在此列。手机电池的外壳破损会导致电解液流出,与水接触后会对水质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镉镍电池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说,2012年,我国电池产量大约为400亿支,其中国内消费约150亿支,可充电电池占10%。针对是否该回收废电池的问题,曹国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可充电电池需要回收,无汞碱性电池不需要再次进行回收处理,但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所有废电池依然有回收的必要。“如今我国倡导循环经济,连废水都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废电池总比废水要值钱吧。”他幽默地说。
回收现状如何
除了利润较大的铅酸电池有专门的企业回收,其他废弃的可充电电池基本没人要。对于废一次性电池,目前北京仅有一家企业在回收处理,许多城市无人处理
我国目前的电池消费结构中,一次性电池占全国消费总量的90%左右,充电电池占消费总量的10%左右。无论是一次性电池还是充电电池,目前回收的状态都不理想。
废电池该由谁来回收?2003年出台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明确规定,充电电池和扣式电池的制造商、进口商、使用充电电池或扣式电池产品的制造商等都对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负有回收责任。该项政策还规定,上述承担废充电电池和废扣式电池回收责任的单位,应当按照自己商品的销售渠道指导、组织建立废电池的回收系统,或者委托有关的回收系统有效回收。充电电池、扣式电池和使用这些电池的电器商品的销售商应当在其销售处设立废电池的分类回收设施予以回收,并按照有关标准设立明显的标识。
但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充电电池和扣式电池的制造商在回收废电池。记者接连走访了北京市西城区北纬路、南新华街的几家手机卖场,在卖场中根本看不到有专门回收废电池的地方。一位销售人员说,没有厂家表示要回收废手机电池,消费者对于可充电电池的处理方式基本和废一次性电池一样。在他的指引下,记者在南新华街的一处垃圾桶找到了专门为废电池设置的投放口,里面只有几颗废一次性电池,没有手机电池。
曹国庆告诉记者,废电池回收难度很大。除了利润较大的铅酸电池有专门的企业回收,其他废充电电池基本没人要。对于废一次性电池,目前已知的是北京仅有一家企业在回收处理,许多城市无人处理。
经过多番寻找,记者联系到了从事废一次性电池回收14年的王自新。他是北京东华鑫馨废旧电池回收中心总经理,从2008年开始,在一些志愿者的帮助下,从校园、社区收集了200吨左右的废一次性电池,存放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处仓库。目前厂房还在建设中,一旦开工这些废电池就能派上用场。记者在仓库看到,废电池的一部分已经作了分类收集并用防渗箱加以保存,还有一些没有分拣。据他介绍,已经分拣好的可以保存10年左右,而没有分拣的可以保存5年左右。
针对对环境有损害的一次性扣式碱性电池、一次性扣式氧化银电池和锌空气电池,记者一直没能找到相应的专业回收单位。
回收利用难在哪
法律法规不健全、回收体系不完善、回收处理成本高,是废电池回收道路上的“拦路虎”
采访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由国家5个部委出台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实施已有10年,对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的回收责任主体以及回收方式也有相应规定,但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为何从事废电池集中处理的企业很少?
从法律法规来看,《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并没有规定制造商不履行回收责任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一些电池制造商自然也就怠于履行回收责任了。
从回收体系建设上看,无论是一次性电池,还是充电电池,都面临着回收体系不完善的困境。即便电池生产厂家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主动承担起了电池回收的责任,建起了电池回收厂,但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回收体系,电池回收厂必然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困难。曹国庆认为,将回收责任完全推给电池制造商,有可能损害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回收体系的建设需要更多力量的介入。而创新盈利模式,依靠技术突破来降低环境成本,仅仅依靠个人或个别企业的努力也是不够的。
废电池回收利用难的另一个原因是成本太高,利润太低。王自新对此感触很深,他向记者坦言,回收废旧干电池是个“不挣钱”的活儿。由于回收废电池属于回收危险废物,处理危险废品需要取得相应的资质,而为了取得相应的资质需要给付大量的环保成本。这种高昂的成本是必须的,但也因此将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挡在了废电池回收大门之外。他向记者透露,在分解处理废旧干电池后,收益只能从销售提取出来的锌、锰等有色金属中获得,如果要进行深加工后再处理,就目前并不完善的回收体系而言,是无法做到的,换言之,深加工面临的是更大成本。“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总则中规定,本技术政策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适时修订。如果说,10年前,完善回收体系的条件尚不具备,那么今天呢?“适时修订”究竟何时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