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各地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快速增长,运作过程中的风险也逐步暴露,成为影响财政金融平稳健康发展的隐患,必须加快摸清风险成因,进行分类治理——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表示,中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好的财务回报和社会效益,但有些项目确实存在问题。他还透露,全国范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第二轮全面审计结果预计10月公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余额总数料将有所增加。
这些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地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快速增长,运作过程中的风险也充分暴露,比如融资平台过多过滥,融资规模超过财政承受能力,融资渠道过多依靠银行信贷,平台公司法人制度不健全、治理结构不规范等,成为影响财政金融平稳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必须加快摸清风险成因,对症下药。
首先,要解决地方投资过度依赖投融资平台的局面,需要按照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原则,改革财政收入分配制度,并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在于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不足。上世纪90年代推出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在总盘子中的比例相应降低,但参与和管理的经济活动的支出责任日益增加,这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方政府作为全能政府的特点明显,甚至出现了“财权上移、事权下放”的现象,使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因此纷纷成立组建各类投融资平台,使得平台偿债压力不断增加。可见,要从根本上避免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过度依赖融资平台举债,必须要解决其事权与财力之间的不平衡。
其次,采取有堵有疏、疏堵结合的办法,拓展合法融资渠道,避免银行对资金使用出现监管盲区。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总量过大,表现为与地方财政收入相比,融资平台数目总量过大,债务总规模与注册资本过大。同时,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金融机构成为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强大推动力,在我国地方融资平台所有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信贷占83.7%,总额达8.2万亿元,且主要以中长期贷款方式进行,近几年已进入集中偿还期。从商业银行来看,其贷款总规模的近50%左右流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过高的贷款集中度必然会增加偿还风险,也影响融资平台本身的信誉与长远发展。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全面测算各地政府的财政偿还能力,合理引导商业银行确定贷款总规模和新增贷款总量,帮助其全面掌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各种项目还贷风险信息。
再次,要完善行政考核体系,规范政府融资行为。现行的官员政绩考核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考察,经常片面强调经济目标。因此,地方官员对政府投融资规模等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满足经济目标,融资平台由此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依托。在这种机制之下,地方政府必然积极地去扩大融资平台规模,导致融资平台过多过滥。因此,这种只看重本区域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现状、不考虑地方债务风险的政绩考核模式必须有所改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本身来看,要落实有关部门加以清理和规范的要求,完善投融资平台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不少融资平台公司存在着法人制度不健全、政府干预严重等缺陷,导致融资能力逐渐下降。同时,大多数融资平台又承担了大量公共事业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回报和收益较少,企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多数政府平台公司没有建立还款约束机制和还款保障机制,难以形成负债经营、自我平衡体系。还有极少数融资平台公司滥用和透支政府信用,使人们无法客观认识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对地方举借债务进行分类管理,对各类债务都应有制度约束。从根本上讲,要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家底”,并将其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