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启动中国式消费
——“中国向消费型国家转变”旁听记
本报记者 林火灿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背后,内需无疑是重要的增长动力。目前,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投资拉动、发现潜在消费需求等都成为启动中国消费的关注点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扩大内需则是最大的结构调整。在12日举行的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向消费型国家转变”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此展开了探讨。

主动发现潜在消费需求

近段时间以来,尽管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不低,但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并未改变。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背后,内需市场无疑是重要的增长动力。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表示,投资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的投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新技术和新生产力,给未来带来更多消费。任何投资都应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基本前提,否则投资就失去了意义。中国有13亿人,是世界上唯一城市化阶段占世界人口20%的国家,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市场优势,关键就是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

“我更加关注的是消费的未来趋势。”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说,以信息和通信服务业为主的信心消费行业在快速增长,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将为中国向消费经济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面对消费市场的增长,企业家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张维迎表示,中国的消费市场十分巨大,但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关键要靠企业家开发。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言,不能光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消费者自己尚未发现的潜在需求。

创造消费需要有“安全感”

“目前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核心问题是安全感的问题。”网秦公司CEO林宇说,消费者如果无法获得安全感,个人的消费意愿就没有办法被激发,也就不会有长期持续的消费。

林宇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我国消费者“安全感”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落后,消费者对未来有所担忧,导致消费意愿下降;二是由于产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导致消费成本和风险增高;三是在消费导向和内容上,以前大家更关注物质性消费,但现在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但是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还很难满足人们精神层面消费体验的需求;四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与会嘉宾指出,安全感缺失问题,并不局限在消费者本身,作为消费产品的提供者,许多公司在创造消费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受到恶意破坏”等挑战,也导致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最终也不利于消费经济的发展。

用创新拉动消费增长

在论坛上,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创新对于引导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嘉宾们认为,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产品标准、优化生产工艺、创造新的产品,才能推动消费的持续增长。

熙可集团CEO朱演铭认为,要创造和引导消费,就是要了解终端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家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用市场化的方式去推动企业发展,不能等着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或者财政补贴。

林宇建议,要使创新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快从五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培养企业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三是要有完备的推动创新的机制;四是要培养企业家精神;五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每一位创业者更有安全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