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运会后新建场馆将如何利用——
改善大学设施 合理有序运营
本报记者 李盛丹歌
沈阳农业大学禾丰体育馆(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第十二届全运会赛程已经进入倒计时,在观看紧张激烈的比赛、体验“全民健身 共享全运”之乐的同时,不少人开始关注全运会体育场馆今后的开放和运营问题。

体育盛会的举办及体育场馆的建设,往往成为一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后,承办城市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产生联动效应。

辽宁省相关部门明确要求,本着兼顾赛会后运营的原则,场馆不但要满足全运会赛事需要,还要考虑全运会结束后的利用问题。会后能利用的,要在建设中兼顾后期运营;会后不能利用的,可采取临时措施建设,以减少投入,避免会后闲置。

本届全运会共需场馆117个,其中比赛场馆64个,训练场馆53个。在64个比赛场馆中,新建场馆25个,其中仅为全运会新建的10个场馆主要承办辽宁省尚未开展的一些项目,如激流回旋、帆船帆板、马术等,为今后在省内开展相应活动奠定了基础。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十二运赛区总督导刘清早告诉记者,竞赛场馆的选择和建设,首先要满足竞赛的需求,考虑到现有场馆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长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届全运会大部分新建场馆建在省内各高校,不仅解决了大学体育设施需要改善的问题,也对赛后的利用起到了帮助作用。以沈阳医学院为例,该校拥有在校学生2万人,但其体育场馆的规模却不大。借全运会的举办,该校新建了体育馆,并承办男子篮球比赛。

沈阳医学院副校长李振林告诉记者,新体育馆与老体育馆并排而建、相互打通,符合国际比赛的标准,老体育馆可以作为国际赛事的训练热身场馆。“我们已经筹划好了‘后全运时代’的场馆利用,未来将兼顾教学和社会效益,在综合利用上下功夫,提前开始了各类招商和对接,引入承办一些国际性赛事,寒暑假期间对外承包,晚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周末出租场馆承办商业演出、会议展览等,都成为今后开展多种经营的方向。”

对于场馆的持续运营,刘清早教授表示,体育场馆想要进行合理、充分的运营,要做到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公益场馆需要政府的支持,商业场馆则需要市场化运营;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包括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管理等9种模式;要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去管理,才能确保场馆运营专业合理;确定运行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对于完善场馆运营则是起到规范化的作用;确定好运行经费,特别是场馆运营维护的花费;最后,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让各大场馆合理有序地运营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