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相当多的中国制造企业之所以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根子就在于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不强。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让科技和经济更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培育新优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提出了“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重要论述,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在我国与世界经济深入融合的今天,抓住全球价值链重塑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培育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竞争新优势,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与水平,对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全球价值链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上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生产网络扩张,全球分工模式开始大规模从产品间的分工转向产品内部分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专注某一生产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利润分享,世界经济进入全球价值链阶段。曾以低成本加工制造业切入这个链条的中国,是重要受益者。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规模连续2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但另一面,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国际化经验不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有限。
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着其收益。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组装苹果手机所获利润仅占整机利润的1.8%,ipad更低至1.6%,绝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向居价值链上游的美国苹果公司。其实,这种状况绝不限于苹果。据测算,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中,仅有不到一半是源自本国的贸易增加值创造,出口的每1美元中,只有不到50美分真正流入我国企业。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入调整,国际分工体系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全球价值链面临重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加快行动起来,努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培育竞争新优势,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全球产业分工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后,只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知识产权,就能有所作为。其经验值得借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措施,让各级政府真正把“创新驱动”理念贯穿到经济治理的方方面面,让企业真正把创新作为占领市场的“终极武器”。显然,自主创新“落地生根”,亟须相关改革跟上来,通过政策激励让推进创新者、开展创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决心和导向。
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培育竞争新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分重要。目前,全球出口增值的近一半来自服务部门,全球直接投资总存量的60%以上都流向了服务业。这说明,服务要素已成为决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关键要素,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条应该在这方面多花些气力。
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培育竞争新优势,还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关于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国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化。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归根结底也要靠深化改革来实现。
(本文执笔: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