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上)
本报记者 党涤寰

从河南卫辉市驱车西行,绿色的原野从窗外轻轻滑过,玉米、花生、红薯长势正旺。十几分钟后,记者来到了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脚下,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下环绕而上,直到半山腰。往上看,成千上万的鱼鳞坑如铠甲般覆盖在山体之上。在用水泥和石块砌成的梯田和鱼鳞坑里,生长着繁茂的庄稼和松柏树木。尚未完工的工地上,到处是卡车、铲车、拖拉机……

这又苦又累的活儿,唐庄镇人已干了20多年。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他们硬是从荒坡和岩石中“造”出了15000多亩土地,让荒山荒坡长出了庄稼和树木。

而带领唐庄镇群众“挖山不止”的人,是多次被党和政府授予崇高荣誉、被老百姓口口颂扬的优秀基层干部——吴金印。

1942年,吴金印出生在卫辉市李源屯镇董庄村。从小就经历了战乱和饥荒,他深知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1969年,吴金印担任了狮豹头乡领导。这是一个位于太行山深处、远近闻名的穷山沟,90%的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为了能让乡亲们吃饱饭,走遍了荒山秃岭的吴金印,想向荒沟要地,向荒滩要粮。他对干部们说,山搬不动,可以把石头缝里的土挖出来造梯田;沟填不平,可以让河水改道,闸沟造地。于是,全乡干群掀起了造梯田的热潮。一个冬春下来,他们硬是靠双手筑起了几十条拦河坝,造出了200多亩梯田。

谁知到了夏季,山洪一下子把新造的拦河坝和梯田冲光了。但是吴金印没有气馁,他带领大家试着把平面坝改为拱形,又造出了200多亩梯田,种上了庄稼。

第二年汛期,暴雨山洪再一次冲走了满沟的庄稼和良田。眼看着心血又付诸东流,干部群众痛心疾首,有的失声痛哭。

困难面前,吴金印把干部召集起来,总结教训找对策,鼓励大家挺起腰杆,跟穷山斗,跟恶水斗。这次,他们把拱形坝改为塔形坝,又在每道坝下面修了一个跌水池,洪水袭来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第三年,200多亩梯田终于经受住了山洪考验,昔日的荒山长满了庄稼。

在狮豹头乡工作期间,吴金印带领群众拦河筑坝、修渠打洞、闸沟造田,造地2400亩,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让荒山沟长满了庄稼,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造地书记”。

1987年,吴金印到唐庄镇任党委书记。唐庄镇位于卫辉市西部,地处太行山与豫北平原接合部,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各占三分之一,20年前到处是乱石滚滚的荒山野沟。

上任不久,吴金印便把在狮豹头乡的经验用在了这里。他选准镇西北两条各长10多公里的后山沟和十里沟,进行治理造田。“苦干两个冬天,决心造出2000亩良田!”在镇党委会议上,吴金印满怀信心地号召大家。

1992年10月,他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在杂草丛生的后山沟搭起一座座帐篷,支起了一口口大锅,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和3000多台大小车辆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就造出良田1000多亩。第二年冬天,又用两个多月在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这2000多亩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大量黄土堆积如山。吴金印和镇党委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决定利用这些珍贵的黄土在十里沟再次造地。为了防止土壤流失,吴金印根据多年的造地经验,设计了高低相间带消力池的拦水坝。经过200多天的紧张忙碌,他们又造出了1810亩良田。

吴金印深爱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倾注着自己的每一分心血和汗水。

位于唐庄镇西北部的西山,由于过去的无限制开采,山体千疮百孔,山上的土地跑水、跑土、跑肥,产量很低,被群众称为“三跑田”。

“一定要把大山的伤疤用绿树抚平。”1999年,吴金印开始带领干部群众开始整治西山。记者在西山采访时,吴金印指着山上一个个水泥石头墙体,一遍遍地说,要给山地“穿甲”、“修唇”。他说的“穿甲”,就是在山坡上挖出半圆形的坑,用石头水泥砌牢后,再回填黄土栽上树木。穿上了铠甲,再大的雨水也冲不走坑里的土。因为从远处看去,这些一片片的半圆形水泥树坑很像长在山上的鱼鳞,他们便形象地称之为“鱼鳞坑”。吴金印说的“修唇”,指的是给“三跑田”围上石堰,依坡势高低错落,蜿蜒起伏,保水、保土、保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相当于在青石板上种树,每种一棵的成本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二三十倍,一点点从山上抠出石头、从山下拉来水泥修筑。”回想起当初的情景,唐庄镇群众至今难忘。经过10多年的建设,昔日砂石裸露、荒草糊坡的西山,如今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的“花果山”和旅游区。

20多年前,唐庄镇为了发展经济,依托境内丰富的石材资源,建起了100多家石砟场、23家砖窑场。拉出去的是石头,收回来的是钱,“石头经济”让山区群众迅速富了起来,但也占用了宝贵的耕地、污染了环境。

群众种在砟石场附近的桃子因为蒙上了石灰卖不出去,不得不去拦截过往车辆强行推销,引来一片批评声。吴金印坐不住了,他说:“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污染空气,破坏土地资源,我们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对子孙后代不利的事,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

2006年,镇党委决定全部拆除23座砖窑,并对挖废的2800亩土地进行平整复耕。吴金印带领大家外出考察学习、购置环保型设备,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引导企业积极转型或转产。一年内,100多家分散在山里的污染企业先后被关停拆除,共腾挪复耕土地2200亩。

20多年来,吴金印带领唐庄镇人民新造良田10000余亩,复耕土地5000余亩,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唐庄镇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逆势增长,为稳定粮食生产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