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投资“时尚”。仅看9月3日到7日的4天,就有多达3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有关银行委托理财的相关公告,涉及金额164.23亿元,平均每天有9家公司公告。其温度之高,浪潮之急可见一斑。
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虽然算不上新鲜事,但如此大面积参与的情况始于去年年底。去年12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同时废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其后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开始大手笔投入银行理财产品,今年又以中小板企业为多。仍以9月3日到7日的4天为例,36家公告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公司有28家,占比高达77.78%。
“这与上半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市场需求不旺,实业投资不景气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中小板,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家数占比超过七成,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较低,相比大企业,更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投资扩大再生产意愿自然不强。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不高,但比较稳定,也算是聊胜于无吧。”顾德投资咨询公司的李峰分析说。
从目前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的类型看,大多为短期、能保证本金和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比如富安娜近期投资3000万元购买的中国银行人民币“按期开放”产品,投资期限21天,年化收益率3.25%。也有少数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时间较长的理财产品,或投资收益率较高的信托产品,其风险也就更大。
上市公司之所以敢动辄几千万,上亿元地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还与能得到便利的融资和再融资渠道有很大关系。据统计,上半年A股融资总量2316亿元,同比增长了95%。而上半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金额超过531.06亿元,为融资量的22.93%。比如四创电子,5月12日才完成定增,募集资金约3亿元。两个月后,公司便一纸公告,规划不超过1.6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虽然相关规定明令禁止募资进入理财市场,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难以监控。不过今年已有前车之鉴,5月,方兴科技被安徽证监局责令整改,缘起于其用募集资金购买了总金额5.8亿元的理财产品,并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今年上市公司热火朝天的委托理财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那就是一些上市公司干起了“放贷”的营生。有人做过统计,今年上半年有超过100家公司发布过委托贷款公告,金额总量约200亿元,贷款年利率7%至12%之间。
应该说,上市公司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厚上市公司的利润,特别是在经济放缓,市场需求较为疲软的情况下。但如此热衷,并大量投资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的隐患。比如长征电器与上海银基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理财的“官司”打了近十多年,虽然胜诉,但3257.54万元的资金至今无法收回。
其次,当一些上市公司尝到“钱生钱”的快速和便利后,很可能不思进取,甚至放弃脚踏实地的实业投资,热衷一手股市融资“圈钱”,一手在银行大量赚取蝇头小利,甚至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热潮掀起不久,其弊端和隐患还未充分显现,相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监管层会关注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