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涵盖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5市,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抢抓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乡镇企业首先在这里崛起,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近3300万人口。由于一段时间的发展罔顾自然环境保护,也让苏南人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苏南人展开了以太湖为核心的生态保卫战。这是苏南人的新期盼,也是建设富裕文明宜居地区的必然选择。
无锡——
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明珠重放光彩
站在无锡长广溪大桥上,南望是长广溪,两岸郁郁葱葱,蜿蜒曲折,直通太湖;北望是蠡湖,极富江南特色的石塘长廊横跨湿地公园两岸,游人如织,岸芷汀兰;西望是军彰山,清晨泛舟蠡湖,青山依依,绿水悠悠,正是范蠡笔下“烟收远树山徐出”的景致。
恢复这样的美丽风光,无锡人用了近10年。
10年前的蠡湖,被印染、化工等各类重污染企业包围,珍珠养殖、鱼虾捕捞的丝网和船只布满湖面,周边村庄生活污水也直排入湖。多重污染之下,蠡湖水质从2类、3类降到劣5类。
2002年,无锡开始整治蠡湖。按照“清淤、截污、调水、修复生态”的思路,全面实施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湿地建设等工程。
沿湖47家企业先后搬迁,共拆迁建筑8.1万平方米,安置劳动力1972人。同时,经过退渔还湖,蠡湖水面面积从原来的6.4平方公里扩大到9.1平方公里。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杨小飞告诉记者,经过10年修复,蠡湖基本恢复了昔日水乡风貌,一到春天,繁花似锦,沙鸥翔集,鸟类品种由原来的100多个增至200多个,甚至出现了“候鸟”成“留鸟”的现象。
蠡湖治理是太湖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构成,也为治理太湖提供了范本。无锡市林业局湿地处处长周国兴说,2007年后,无锡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要求,先后落实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环太湖湿地建设与保护。截至2013年4月,无锡累计完成了23个省级重点湿地工程,投入资金24.6亿元,修复面积达5万亩。其中,梁鸿、蠡湖、长广溪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无锡环太湖24公里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也于201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太湖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国家示范工程”。
苏州——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村
捕捞、养殖是“鱼米水乡”最传统、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可对于苏州吴中区胥口镇马舍村的农民来说,如今这是绝对禁止的。
马舍村现象在苏州并非个案。东太湖沿线29个水源地村、105个生态湿地村目前都实行“马舍村”模式。“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不入山林”,在休养生息背后,是苏州生态补偿制度的稳步推进。
“为保护太湖水源,太湖取水口沿岸村庄严禁养殖捕捞。”苏州环保局副局长陆振东告诉记者,2007年“太湖水危机”之后,“修复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当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苏州市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涉及太湖湿地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垃圾分类管理、采石宕口整治复绿、扬尘治理等诸多方面。其中,生态补偿机制成为苏州修复生态的创新性举措。
据介绍,2010年至2012年,苏州市区财政共拨付生态补偿资金32727万元,5.52万亩连片水稻田、24.33万亩生态公益林、29个水源地村、105个生态湿地村列入生态补偿范围,31个镇204个行政村得到生态补偿。
常州——
描绘生态地图,争当自然卫士
无锡治理蠡湖花了10年时间,水质才从劣5类升至4类。专业人士预测,想要完全恢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类、3类水质,还得再花10年。
江苏常州则通过运行“生态地图”,力求建好一个提供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新平台。“生态地图·常州”是一张全市网络生态地图,该平台分为“展示”与“互动”两大板块,其生态环境信息覆盖常州2市5区的4385平方公里。
常州环保局自然处处长滕业龙表示,“生态地图”9月份正式上线后,将全天候向公众开放。对公众在互动板块提出的具体问题,将交由相关责任人处理。通过常州“生态地图”,公众可更加形象、具体地反映生态环保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也将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