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是一种优质牧草,苜蓿业发展对国内奶业振兴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国内苜蓿业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
市场缺口大
“我摸索苜蓿种植已经七八年了,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也交过‘学费’,但现在觉得这条路越走越光明。”内蒙古赤峰市绿生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静武对记者说,“更多奶企开始重视从源头上控制奶的质量,苜蓿业发展大有前景。”
苜蓿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豆科饲料作物,蛋白质含量一般在18%至23%之间,被誉为“牧草之王”。利用苜蓿等优质植物蛋白饲料转化牛奶蛋白是最好的技术方法,不仅质量高,而且安全。同时,苜蓿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是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的优良草种。
“其实,2000年左右,我国曾有过苜蓿种植的一次高潮,但由于没做好相应的市场和技术准备,以及受国家粮补政策冲击,很多农民弃种苜蓿,改种粮食作物,饲草产业也随之步入低谷。”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聪说。
2012年国家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苜蓿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苜蓿草种植面积开始了较快的增长。“与之前的种植高峰不同,这次苜蓿产业的兴起有了强大的奶业基础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说。
目前国内苜蓿种植区域主要是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当前我国苜蓿种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家庭小面积种植,自产自用;二是生态工程中的植被建设;三是商品生产。目前用于苜蓿干草生产的面积约538万亩,理论的干草产量359万吨。而实际进入交易的苜蓿量仅为143万吨。”卢欣石说。
但市场上的苜蓿量并不能有效满足国内的需求。“目前我国高产优质集约化饲养的奶牛约250万头,而市场流通的苜蓿草产品仅100多万吨,算下来,平均一头牛的苜蓿草供应量每年仅400公斤,每天仅1公斤多。这还不包括约500万头小规模饲养的奶牛饲草需求量。据测算,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苜蓿饲草应在500万吨以上才较为合理。苜蓿有着巨大需求空间。”卢欣石说。
“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进口苜蓿44.22万吨,同比增加了60%。市场需求缺口显而易见。”李聪说。
制约因素多
目前是苜蓿业发展的大好时期,但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首要问题是资金。“和种粮一样,苜蓿必须要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才能够产生较好效益,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石静武说,他的公司算是中等规模的苜蓿种植公司,流转了一万亩的土地,流转费50元一亩,签15年的合同,就是750多万元。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一套自走式喷灌设施的价格是30万元,平均一套设施的覆盖面积为500亩,20套设备就要600万元。
其次,苜蓿草易腐烂、收获期短,对收割机械的要求较高。收割、打捆、捡拾、二次压缩、运输都需要专门的设备。“租用机械不能保证按时租到,企业一般都自己购买进口设备,我们公司购买机器的投入约800万元。”石静武说,“苜蓿售价与品质直接挂钩,在阿鲁科尔沁旗品质好的能够卖到每斤1.3元,品质一般的只有每斤0.9元。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品质。”
第三,苜蓿的产业布局也存在一定问题。苜蓿的最佳生产区位于我国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消费区位于南方和城市郊区,干旱区水资源的短缺和长距离运输增加了苜蓿的生产难度。另一方面,从土壤条件来说,苜蓿生产需要良好的土地条件,加以精耕细作,但是目前大部分苜蓿地是从荒漠地、旱地、沙地、盐碱地改造过来的,改良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管理成本高。
第四,目前国内奶企更偏爱使用进口的苜蓿干草。“主要是国外苜蓿种植面积大、技术先进,机械化、标准化程度高,所以供货稳定、标准统一。而且价格也比较有竞争力,目前美国苜蓿干草的到港价约为每吨380美元,折合人民币为每斤1.17元。”李聪说。
此外,诸如国产苜蓿种子品种少、创新不足,苜蓿主产区的物流能力相对较差,这些都是苜蓿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苜蓿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聪说。
行业需闯关
“整体来说,现代苜蓿业必须要走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道路。”卢欣石说,“考虑到苜蓿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苜蓿对于奶业的重要意义,国家可以适当加大苜蓿种植补贴力度。不用担心种植苜蓿会与粮争地。测算显示,饲喂优质苜蓿,每头奶牛每天可以减少3公斤的精料,一年下来,相当于2亩地的粮食产出,而生产这些苜蓿只需一亩地。”
不少企业经营者和专家建议,草产品应当和其他鲜活农产品一样,享受绿色通道政策优惠。草产品的运输时间和运输效率直接关乎畜牧业生产。让草产品走绿色通道,能够保证奶牛和家畜及时获得优质饲草,减少中间成本。
苜蓿业要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这些年畜牧种植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国外先进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卢欣石建议,企业首先应练好基本功。要在增强创新研发能力上下功夫,努力满足市场需求。研发苜蓿新品种、新技术,着力解决优质高产苜蓿良种繁育、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
“合作社加农户”也是苜蓿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农民成立的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上有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规模化种植的土地问题。“自‘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实施以来,国内农民合作社成立较多,但商品草的生产需要依靠大型专业化生产公司的支持,希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能够更深入地合作。”李聪说。
抓住发展机遇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苜蓿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90年代末全国种植面积一度达到5800万亩。之后受粮食补贴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牧民的种植热情转向粮食生产,苜蓿种植面积急剧下降。2008年后,苜蓿生产者、奶牛养殖者和牛奶加工企业等意识到苜蓿在牛奶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苜蓿业重上发展快车道。
纵观苜蓿业发展经历,国家政策和奶业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国家积极扶持苜蓿业发展,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采取多项措施推动规模化苜蓿种植面积增加。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奶业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奶牛的产奶性能和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牧草需求明显增加。这些表明苜蓿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苜蓿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克服资金、地域等制约因素,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主动出击,在苜蓿生产的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快现代苜蓿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