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创意走下设计稿
本报记者 沈则瑾

这个暑假,一个特殊的训练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启。参加的学员都是“ART EASY”首届上海艺术衍生品设计大赛的入选选手,老师则是该校应用艺术设计学院的3位青年教师。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训练营?学员们都要学什么呢?

一次与众不同的创意赛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今年4月的“ART EASY”首届上海艺术衍生品设计大赛说起。这次大赛以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吴冠中和张桂铭5位艺术大师的20幅代表作品为核心设计元素,进行家居、时尚、旅行和休闲用品设计。它与近年来各地数不胜数的创意设计大赛有很大不同:

大赛为革除获奖作品止步于赛事结束的弊端,规定所有晋级作品均需完成产品打样制作,方可进入下一轮角逐,也就是说,设计不仅得有创意,还得能做出来,有可实现性;

大赛将为选手们搭建推介展示平台,入围作品有望在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优秀设计作品还将推荐给企业投入量产,设计师可获销售奖励。

一切听上去都很美好。想做艺术衍生品的机构和企业很多,知道应该怎么做的却很少。例如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们收藏颇丰,却没有令人心动的艺术衍生品。所以,这两家博物馆对本次大赛寄予厚望,将在两个场馆展示推荐大赛成果。

这次大赛引起了广泛关注。截至7月5日作品征集结束,共收到参赛作品3041件,参赛者来自全国8个省市,大部分是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来自广告、设计等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甚至还有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最终,30件作品成功入围。这次训练营,就是要对这些入围作品的设计者进行培训,帮助选手提升、优化设计方案,选择更好的打样方式,增强作品的竞争力。

一个脚踏实地的训练营

记者参加了创意营第一天的活动,和年轻选手们一起听课,感受着他们入围的兴奋心情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孙祖敏、赵春阳是来自安徽蚌埠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他们设计的早春手袋系列造型似古代瓷枕,选用张桂铭国画《清荷图》局部,水墨江南韵味十足。赵春阳告诉记者,老师讲的内容对他们很有启发,他们会进一步挖掘作品内涵,艺术品画面部分可能会更简约留白,提手部分会更注重细节,也会对市场前景进行重新审视。

3位老师对10几位选手的作品一一点评后,记者发现,这些很有创意的作品在大屏幕上看起来都很美,但在老师们专业眼光的细究下问题就出来了:很多设计未考虑材料、工艺,如果按生产标准来衡量,就是美图一张,打样有难度,更不用说成为产品。

3位老师显然在之前研究这些入围作品时已经看到上述问题,他们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目前的设计教育存在着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教师自己也没有真正设计过产品,又怎能指导学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呢?

一个亟待解决的旧问题

设计“纸上谈兵”,制造难以入门,这已经是制约创意设计发展的“旧”问题了。近几年高校设计专业非常热门,各类学校争相开设,但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设计教育脱离实践,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则与之大为不同。院长张展主持过300余项新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派出的3位青年教师都是有着10多年设计经历的工程师。张展告诉选手们,只有不好的产品,没有不好的市场,做得好的产品都有市场,惟创新设计任重道远。

在该院师生设计投产产品陈列室,选手们面对满眼的新产品,显得十分惊讶。不断有人问,这些产品都投产了吗?张展给以肯定的回答,并说,“让好的创意发挥价值,创意落地才能创造财富”。他告诉记者,大赛中选手们在把艺术元素植入生活用品时,方向把握还可以。但由于以前没有做过艺术衍生品设计,在处理手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产业化要求。

创意营可以补上这一课。记者了解到,为期两天的创意营力争最终形成一批可生产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样品。主办方将为这些样品搭建推介展示平台,对接9月举办的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和11月举办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不断拓展这些作品走向市场的窗口渠道。

此外,大赛主办方与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商城合作开通的国内首个艺术版权商品正品销售的电商平台,以及在陆家嘴金融区核心商圈内筹建的“艺术衍生品旗舰体验销售中心”和“艺术大师跨界实验工作室”,都将成为大赛作品转化和展示推广销售、甚至新锐设计师孵化的优势平台。

图①、②、③:从上至下,分别为选手设计的仕女造型梳子、手链和莲蓬熏香。

图④:选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