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8月27日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五场报告。文化部部长蔡武作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专题报告,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文化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蔡武:文化的功能是由其自身特性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样也是生产力,具有商品的属性。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的象征,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同时,它也给人们力量,启迪革新与创造,帮助人类社会应对众多挑战。
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进步、科学的文化能够给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能启迪思考,推动创新,引领社会进步。文化也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商品,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拉动GDP增长。
第三,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形态。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是人的内在的、普遍的、基本的需求,是人生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而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能够启迪心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进知识,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败之地。
综合来讲,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文化的功能一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二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何重要意义?
蔡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制衡西方大国文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遵循的是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文化的复兴,而且文化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经济和政治更具竞争力、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它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努力推动文化建设,把我国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制衡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蔡武: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第三,公民素质全面提升。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建成的必要条件。国民素质相对较高,是文化强国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第四,中华文化创造力、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迸发活力,充满创造力,形成竞争力。
第五,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否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事关文化的传承、创新,事关文化的振兴、繁荣。
第六,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个国家要对世界产生影响,不仅要靠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而且要靠文化力量。前面已经讲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记者:近些年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蔡武: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坚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实现改革工作从相对滞后到持续突破、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圆满完成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文化行政部门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阶段性任务。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实现。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二期、国家图书馆二期、国家话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一批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四,艺术创作更加繁荣,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加强了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设立国家艺术基金、繁荣文艺创作专项,加大了扶持力度。
第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完善。《文物保护法》的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普查工作取得实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第六,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建设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平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实施,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金融、保险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
第七,对外及港澳台文化合作、交流与贸易更加活跃,中华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们整合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国内与国外各方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日益拓展,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作”的活动机制。
第八,文化改革发展的保障更加有力。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断增长,预算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记者:下一步的重点举措有哪些?
蔡武:面对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面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有以下几个重点举措: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以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第三,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发挥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反映现实题材的、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第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为补充,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完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五,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六,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第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举,“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作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
第八,推进各项文化保障工作,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努力争取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补偿机制和社会投资引导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本报记者 苏 琳